目標300顆 大陸啓動建設超低軌道衛星星座

圖爲大陸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模型。(摘自中新社)

近年來大規模的衛星星座成爲航太界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中國航太科工空間工程總體部13日宣佈,將正式啓動超低軌通信、遙感一體星座建設。這個最終規模達到300多顆衛星的大型星座系統。至於首發星最快計劃今年12月發射。

中國大陸航太科工空間工程總體部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總設計師張楠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指出,超低軌的概念主要還是從距離地面的高度來畫分的。大陸正在建設的低軌寬頻通信衛星一般在距離地面1000公里的軌道高度運行。而未來中國大陸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想要應用的空域範圍計劃將在150到300公里之間。

張楠稱,超低軌衛星目前尚未大規模的開發應用,此前只開展過一些科學應用試驗。相較傳統軌道,超低軌的動力學環境複雜,稀薄大氣阻力、原子氧通量隨軌道降低以近指數規律增長,維持衛星長期穩定可靠運行,需要抵消衛星軌道由於更高的大氣阻力而快速衰減的影響,長期運行需要面對諸多技術挑戰。

張楠表示,超低軌衛星因爲距離地面更近,因此能夠處理一些微弱信號,而在對地觀測的層面,距離地面更近也意味着對地觀測時看得更清楚。超低軌衛星具有超高的價值,因軌道高度降低,對地遙感變爲近端而獲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觀測解析度、更短的傳輸時延等。

按規畫,該項目計劃在2023年完成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首發星發射,2024年完成9星業務驗證星簇發射,同時完成衛星資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計劃2030年完成300顆星在軌組網運行。2030年以後,完成業務系統全面建設,達到全球範圍10分鐘以內的即時業務迴應和服務能力。

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衛星的設計壽命爲5年,爲保證衛星能夠長期在軌運行,主要採用兩種途徑。張楠說,首先從衛星的總體設計上,會對衛星的外形進行鍼對性的氣動設計,減少衛星的阻力,這樣相對而言就能減少衛星維持軌道高度所消耗的燃料量。

此外,張楠稱,隨着電推進技術的日漸成熟,相關產品也將應用在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衛星上。就能夠大幅減少衛星維持軌道高度所消耗的燃料重量。

張楠透露稱,目前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首發星已完成正樣產品設計與投產,首星將搭載光學遙感相機、星載智慧處理設備、原子氧探測器等有效載荷,計劃12月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