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媽媽?
經常有媽媽問我類似的問題,看到孩子太黏着自己,就會擔心孩子安全感缺失。
孩子黏媽媽,不一定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當一個嬰兒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陌生的。在我們看來精彩紛呈的世界,或者說視若無睹的事物,在孩子的面前,可能就是令人恐懼的。
這時,如果嬰兒的照看人——多數是媽媽,能給予他愛的呵護、穩定的迴應、持續的關注,那麼,孩子就會對媽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建立起對媽媽的安全依戀。
心理學家哈洛曾經做過一組實驗:將幼猴關在單獨的一個籠子裡面,籠子裡有兩個玩具媽媽,一個是鐵絲做的,一個是絨布做的。鐵絲媽媽懷抱裡有奶瓶,絨布媽媽什麼也沒有。
幼猴會找哪個媽媽呢?餓了他就會去找鐵絲媽媽,吃飽後他會立刻離開鐵絲媽媽,依偎在絨布媽媽的身上。除了吃奶,他會一直跟絨布媽媽在一起。這說明乳汁並不是幼猴依戀的因素,而是溫暖的懷抱。
哈洛繼續做了一個實驗:將幼猴放到另一個新的房間,這是個很安全的房間,但是幼猴很緊張,站在原地不敢動。如果將鐵絲媽媽放在房間裡,絲毫不能緩解幼猴的緊張情緒,他還是不敢走動;將絨布媽媽放在房間裡,幼猴的恐懼心理得到緩解,敢試探着在房間裡活動。
心理學家通過系列的實驗認爲:肌膚相親是孩子與媽媽建立安全依戀的重要因素。
奶粉餵養的孩子不一定會缺乏安全感;孩子喜歡黏着你也不一定是缺乏安全感。只要我們及時關注孩子的需求,對他的需求有迴應,經常抱一抱他,孩子喜歡黏着你就與他多粘一會,只有充分滿足了他的情感需求,終有一天他會離開你的懷抱。
要想孩子不缺乏安全感,就要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的關係。怎麼建立呢?
一是給用母愛的本能去愛孩子。孩子哭了,就要趕緊去看一看,不要採用哭聲免疫法,仔細觀察孩子是餓了、尿了,還是哪裡不舒服,如果他很正常,也許他只是需要你的懷抱,那麼就溫柔地抱抱他,不要擔心寵壞他,真正的愛是不會寵壞孩子的。
無論是孩子的微笑還是孩子的哭鬧,若都能得到及時而溫暖的迴應,他會感覺感覺到溫暖和安定,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就會建立起穩定的情感連接和安全依戀的關係。
火車上
二是如果有條件的話,媽媽最好親自帶孩子到三歲。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孩子在三歲左右,才能形成兩個概念: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
客體即孩子身外的物體。嬰兒尚未建立客體穩定性,對他來說,一個東西看見的時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見就不存在。比如,孩子藏貓貓,即便用毛巾只蓋住了他的頭,他也以爲自己藏好了。
情感穩定性,即一個人只要確認對方是愛自己的,那麼他就不會隨便懷疑這一點。比如媽媽去上班,他知道媽媽過一段時間就會回來。
當然,三歲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時間劃分,孩子本身有個體差異,再加上環境的影響,有的孩子可能一歲半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情感穩定性,有的孩子到四五歲纔會形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只要媽媽給孩子溫柔的愛和積極的迴應,孩子就不會缺乏安全感,那些我們看起來令我們擔心的行爲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