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小史曾經歧視過自己 現在能很驕傲地說:我是爸爸 我全職在家帶小孩

照片提供:小史

相較傳統的威權形象,越來越多新一代的爸爸願意花時間與家人相處,投入育兒,而政府也積極鼓勵父親休育嬰假,回家讓孩子享受爸爸全心全意的陪伴。六年前,小史在大女兒出生時,毅然決然離開職場,專心在家帶小孩,成爲全職奶爸,讓太太可以安心工作。

因爲不符合社會期待,曾讓小史一度感到很自卑,害怕外人質疑的目光而只敢在週末帶小孩出門。但日子一久,他帶孩子也越來越有心得,從一打一、一打二,到現在已經是可以一打三的三寶爸,還創立粉專「第一次當奶爸就上手」,教媽媽們如何把豬隊友打造成神隊友,也透過經驗分享來增加爸爸們的信心。事實證明,男人也可以把小孩帶得很好。

「爲什麼一定要照着社會期待走?」辭職在家帶小孩是人生第二次叛逆

小史的父親是一名職業軍人,又是學校教官,對他與弟弟管教嚴格,認爲好好唸書才能出人頭地,這也是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小史即使自己有運動及美術天分,都因爲父親的反對而放棄,依循期望走傳統的升學體制,但在考大學選科系時,他有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叛逆。

「第一次高中聯考,分數可以上銘傳中文系,但爸爸說中文系沒出路,要我重考,隔年我的分數進步了足足100多分,當時臺大、政大所有的文科科系都能上,爸爸卻要我念商學院,所有科目中我最討厭的就是數學,那一刻才突然意識到,我爸根本不在乎我喜歡什麼,也不想理解我,他只是爲了他自己。」小史趁着爸爸出門散步,把一張志願卡燒到只留印「志願卡」字樣,丟在鍋子裡後,便離家出走,雖然後來被罵到臭頭,但爸爸最終還是妥協讓他填喜歡的志願,讀政大廣電系。

經過那次反抗,小史開始深思:「那些多數人認爲理所當然的事情,卻沒人在乎『你』是不是也這樣想,爲什麼都是女人要負起顧小孩的責任?男人就必須賺錢養家?」在生了大女兒開開後,小史毅然決然辭職,在家當起全職奶爸,「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叛逆」小史這麼說着。

照片提供:小史

當奶爸也不敢斷了收入,從自卑到全心接納自己

很多人都會問:「可以全職在家帶小孩,是不是太太很會賺?」但小史跟太太兩人其實是AA制,房貸、家裡開銷都一人一半。小史大學畢業後,從事紀錄片製作,從企劃、寫劇本、執行、攝影、剪接、導演可以一條龍完成,所以在做全職爸爸期間,仍有承接案子回家做,至今六年不間斷。

一邊顧小孩、一邊工作着實不易,尤其女兒剛出生,生理需求非常多,小史形容那段時間像在打游擊戰,只能趁孩子睡着,犧牲自己的睡眠連夜趕工,過得非常艱辛,「剛成爲全職爸爸時連我都歧視自己,覺得一個男人在家帶小孩很丟臉,所以就算很辛苦也還是堅持接案,只爲了證明自己還有在賺錢,我可以養家、不用靠太太養,而不是沒有經濟能力的人。」

自卑的心理不僅於此,小史透露以前平日都不敢帶孩子出門,因爲只要出門,就免不了被行注目禮,被各種問題襲擊,如:「你請無薪假帶小孩嗎?」,或是對家庭金流感到好奇:「你老婆是做什麼的?」、「你們的房子是自己買的還是租的?」;或質疑他帶小孩的能力:「小朋友穿太少了吧?你平常都給小孩吃什麼?」,甚至有人以爲小史是因爲生病,無法工作才被迫在家顧孩子。

不過,隨着帶孩子越來越上手,從一打一到現在一打三,小史已經可以很大方、自信的對外說自己全職在家顧小孩。「其實現在社會對於爸爸育兒越來越友善,雖然偶爾也會遇到一些質疑,但更多的是爲我加油打氣的人。」因此小史開始推着嬰兒車走出門外,希望讓越來越多人看到,男性的價值不再只是建築在賺錢養家,當奶爸也是負起社會責任的一種。

照片提供:小史

育兒的成就感來自「孩子每一天的成長都是驚喜」

小史的太太事業心重,身兼多職,不僅在教育電臺當主持人,也是臺大、北科大的印尼語、馬來語老師,又在清大的馬來西亞國際志工團當指導老師,本身又是配音員、翻譯,老大開開出生時,還在清大念博士班,寫博士論文,晚上8點回家,還會繼續工作到半夜2、3點。

小史說:「人生就是這樣,你要追求成就感、追求快樂纔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今天因爲照顧孩子而不快樂,那種情緒只會帶給孩子負面影響。我太太在工作上能得到很多成就感,但在育兒方面卻遇到很多挫折,我認爲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發揮天賦,所以我告訴她:『妳儘量去工作,孩子我來帶。』」

對於工作導向的人來說,照顧孩子的過程是緩慢,且不斷延續下去,看不到盡頭、沒有「結案」的一天;但對小史而言,孩子的每一天都是一個「成果」,「比如說孩子會爬、會站,學會講1、2個字到完整句子,這些成長軌跡會讓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因爲孩子每一天都在進步、每一天都有驚喜。」

全職奶爸的教戰守則

目前育有三個孩子的小史已經是個資深奶爸,他對全職顧小孩的爸爸或媽媽們有什麼建議呢?

1.把顧孩子視爲一份工作

帶小孩是很高強度的工作,孩子會需要你時時刻刻注意他、關心他,所以大人很難分心做其他事情,當孩子好不容易睡着,終於可以好好坐下來做自己的事,孩子就醒來了。因此小史認爲,應該把照顧孩子視爲一份工作,而不是當作一種責任,「正因爲育兒沒有下班時間,如果不把他當作一份工作,就很容易沒有規劃、找不到讓自己休息的時間。」

2.每週都要放一天假

小史的小確幸與多數媽媽們並無不同,只要一個禮拜能放風一天,就能儲備精神、體力,再戰六天。

沒有身歷其境,就不能理解箇中滋味。小史的太太也曾像許多人一樣,不解爲何小史明明整天在家,卻說自己很忙,也質疑過「爲什麼家事沒做完?」甚至要他晚餐煮三菜一湯。後來小史跟太太要求讓他每週放風一天,太太也懷疑其合理性,「我還記得第一次放風回家,太太看到我彷彿看到救星,因爲孩子正在哭,玩具散落在客廳各處,餐盤也都沒洗,中午也只吃麪包。她才終於明白全天候帶小孩真的什麼事也做不了。」

3.奉行躺平育兒,儘早讓孩子獨立

小史笑說:「我是躺平育兒派。有句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那我何不乾脆老大直接照豬養?」因此小史立志找尋最輕鬆、可以躺着照顧孩子的方式。「當你有這個目標時,就會想辦法讓孩子獨立自主,讓他們可以自己完成該做的事。例如:學會穿衣服後,就讓孩子自己挑選衣褲,即使配得很不搭也沒關係;開始念幼兒園小班,就訓練他們自己洗帶去學校的碗;回家吃完飯也要自己擦桌子、擦地。」

小史又舉另一個例子,他在孩子一歲多,已經聽得懂「把這臺車車拿到那裡」、「車車集合!」等簡單指令的時候,就訓練他們自己收玩具,小史則在一旁指揮、引導。「要讓孩子習慣事情得靠自己完成,像老二兔兔剛學會穿衣服褲子的時候,他偶爾會耍賴要我們幫他穿,我就跟他說:『你已經會自己穿了,爸爸能夠幫你的是你不會的事情,你會的事情就得自己做。』在這方面我是不會妥協的。」

4.當個夠好的爸爸

「我們總是期許自己當個完美的父母,這樣太辛苦了,夠好就好。」小史認爲「不要讓小朋友身心靈受創的爸爸」,就是達到好爸爸的基本標準,而其他則是讓孩子需要你的時候找得到你,彼此可以和平共處,不一定要教導什麼人生大道理。

最後,小史也想提醒爸爸媽媽們,「假設人可以活到100歲,童年其實佔了人生中非常短暫的時間,頂多10年、15年,如果我們在這段期間能夠好好照顧他,其實會帶給孩子很大的力量及能量,來度過未來的人生,這投資報酬率,是很值得我們花時間好好陪他們度過。」

延伸閱讀:

全職爸爸:照顧好一家人的生活,也可以是個成功的人生

浪子變奶爸》大叔:陪孩子成長的這十年,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盼女兒長大後記得「最愛我的男人是爸爸」

媽媽安心,全家都幸福》爸爸不必勉強自己成爲「超級奶爸」,若想爲孩子做點什麼,首先要守護好妻子,讓她安心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