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管生鏽反更有彈性 臺科大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臺科大教授朱瑾的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楊勇教授團隊合作,發現氧化的金屬玻璃奈米管彈性高達14%。(臺科大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近年來奈米科技無論在大小或是材料上皆有創新突破,臺灣科技大學材料系教授朱瑾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楊勇團隊合作,發現氧化的金屬玻璃奈米管彈性高達14%,甚至優於大多數的超彈性金屬,未來可以應用在惡劣環境中運作的奈米裝置,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材料》。

臺科大表示,氧化的金屬玻璃奈米管,未來可用於感測器、精密醫療設備、生物晶片、驅動元件以及奈米機器人等,爲科技領域的未來開啓新的方向。

金屬玻璃奈米管在製作上有一定的挑戰性,一般的金屬玻璃奈米管管壁厚度是100奈米,爲了方便測試氧化程度,朱瑾的團隊特意製作厚度僅20奈米的金屬玻璃奈米管,此外還採用其他材料製作出不同奈米尺度的晶片,爲香港團隊的研究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朱瑾解釋,一般金屬僅具備1至2%的彈性應變,而奈米尺度的金屬材質在日常室溫環境中會因爲接觸空氣中的氧造成氧化,導致其功能下降或喪失,這一直是科學家難以解決的問題,但令人驚訝的是,氧化後的金屬玻璃奈米管擁有極佳的彈性變形回覆能力,抵抗外力的抗性更高、耐久度也更好。

朱瑾指出,目前金屬玻璃奈米管的相關研究,大多應用在檢測儀器、生物晶片等生醫領域,隨着這項彈性應變的發現,還可將觸角延伸至綠色能源、化工領域上。目前進行跨單位合作,將金屬玻璃材料應用於不同領域,擴大使用範圍及面向,未來也將陸續發表更多與金屬玻璃奈米材料相關的研究。

金屬玻璃奈米管是通過簡單、成熟的半導體制程結合濺鍍技術製造而成,能夠實現大面積陣列的金屬奈米管制造,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不僅不受金屬種類和材質的限制,還能與其他奈米材料結合,如:氧化鋅、氧化鐵及石墨烯等,擁有極強的應用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