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10萬億元地方化債爲經濟向好注入強大動力
特約評論員 胡光旗
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的決議。
決議通過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舉措:一次性增加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爲地方政府騰出空間更好發展經濟、保障民生。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將由29.52萬億元增加到35.52萬億元。同時,財政部表示,從2024年開始,我國將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兩項合計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
總體來看,本次新增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與10月12日財政部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提出的“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加力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的表述保持一致,體現出政策吹風、政策預期、政策出臺與政策落實緊密銜接,保持連貫的導向。10萬億元的總體化債空間,對於進一步推動預期回穩向好,深度激發各類主體投資消費積極性,實現宏觀經濟“增長-預期”良性互促循環,起到了重要作用。
10萬億元地方化債資源從結構來看,可以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一次性報批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三年實施),另一部分是未來五年內共計增加的4萬億元債務限額。這樣的安排,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逆週期、跨週期調節接續發力的導向。一次報批6萬億元債務限額,是直面當前問題,以快速降低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減輕債務負擔,增加地方政府可支配財政資源爲目的,體現出積極財政政策的“穩定器”效應。同時,未來五年內分批增加的共計4萬億元債務限額,則是以推動國內結構性改革,加速培育新動能和新質生產力爲目的,使地方政府能夠統籌兼顧長期和短期、需求和供給、總量和結構三方面的需求。
從未來可實現的效果來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審視。首先,有利於地方債務風險的防範化解,有力保障了政府財政合理穩定的運行。財政部表示,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下降至2.3萬億元,化債壓力大大減輕。
其次,大量節約了地方政府的債務利息支出。財政部指出,五年內可累計爲地方政府節約6000億元左右的利息支出。從本質來看,大規模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就是以低利息債務置換以前高利息的債務。考慮到與今年以來穩健偏寬鬆的貨幣政策營造的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動性相配合,本次財政增量政策在實際中的執行效果還將更好,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要求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第三,經過本輪債務置換之後,遊離於一般公共預算體系之外的隱性債務將徹底“顯化”。同時,中央還將對地方政府可能出現的新增隱性債務進行大力度督察,未來地方政府的舉債將持續規範化。
第四,財政部在發佈會上表示,要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未來或將突破3%的標準,適度增加財政赤字。
綜合來看,本次總計10萬億元的化債規模,不僅力度空前,並且能夠接續發力,將爲信心回穩和經濟向好注入強大動力。展望明年,幾個重要趨勢值得重點關注:一是中央政府繼續加槓桿並增加赤字空間;二是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重大項目以及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三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縱向轉移支付,配合化債方案,既減輕存量負擔,又給與增量支持;四是對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並新增土地儲備、收購存量保障性住房等支撐房地產回穩向好的政策正在加速研究,房地產市場繼續得到政策支撐。五是財政或將在年末提前下達明年的專項債額度,保證明年項目資金到位,更早形成實物工作量。在一攬子政策支撐下,四季度經濟增長有望回升,並帶動明年一季度經濟穩中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