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腸腦乾坤

圖/汪庭安

腸道與大腦

蘇東坡寫過兩首膾炙人口的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兩首都是應景詩,前一首講春天,後一首講秋天。東坡的詩也許不算絕頂,卻往往極真,因此特別的可愛。

古人,尤其是做官的古人,寫起季節變化喜歡傷春悲秋,大發人生感慨,甚至借題發揮,表現一下自己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蘇東坡就不這樣,不管寫春天還是寫秋天,他想的都是吃。其中有魚鮮,有野菜,有水果。就連大家朗朗上口的那句「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在寫的時候,心裡想的都未必是鴨子在水中的美姿,而可能是鴨子在桌上的美味。總之,蘇東坡對「季節食品」很有概念。

古人很早就有按時令按季節吃東西的傳統,叫作「不時不食」,出自孔子《論語·鄉黨》:「……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意思是遵循自然之道,不吃不合時令,看起來不對勁(古時候沒有冷凍冷藏技術,不合時令的食物通常不對勁)的食物。這應該是古人長久累積出的避免食物中毒的生活經驗,孔子對食物會那麼龜毛,多半以前中招吃壞過肚子。

「不時不食」與中國傳統醫學的天人交感順理成章地結合,成爲順應自然,協調陰陽五行的養生之道。西方的觀念也差不多,一脈相承的四體液說跟時令有關,比方春天呼應熱溼的血液,夏天呼應熱乾的黃膽汁,秋天呼應冷乾的黑膽汁,冬天呼應冷溼的黏液,帶動體質的變化與疾病。人在秋天容易憂鬱,是因爲乾冷的黑膽汁旺盛,可以從當季食物的互補性質當中尋求解方。

直觀來看,吃當季的自然食物就有不少好處。應時食物的外觀、風味以及營養成分,都要勝過存儲或加工過的食品,讓人看着吃着,都心情愉悅。不過近年來許多腦科學研究,都發現食物種類的「正確」與否,與身心的健康有着很大的關聯。而其原因並不只限於外觀與口味討人喜歡那麼簡單。

1980年代,科學家有點意外地發現,我們的大腦與腸道之間,會透過共有的神經傳導物質互通訊息。接下來大量的動物以及人體研究都證實,腦與腸間的互動關係非比尋常,影響到我們的健康以及疾病狀況。以至於近些年來,「腸-腦軸」(gut-brain axis)已經成了醫學當中的顯學之一。基本上說,透過神經傳導、內分泌激素,以及發炎反應的互動,大腦調節着腸道的健康,腸道也掌控着大腦的健康,以至於有科學家爲腸道取了「第二個大腦」的外號。而在這兩個大腦的互動中扮演着特別重要的角色的,卻是腸中數以兆計的腸內菌。

細菌的環保

這方面的研究證據頗多。比方說操控實驗室老鼠的腸內菌種類,可以改變這些老鼠的情感表現,人類憂鬱症患者的腸內菌株分佈與正常人有顯著的不同,而若是把憂鬱症患者糞便中的菌株「移植」到實驗室老鼠的體內,就會導致老鼠發生類似於人類憂鬱症的行爲表現。簡單來說,細菌不對勁,我們就不開心。並且不限於焦慮或者憂鬱這些所謂的「心理」狀況,近年許多研究也發現,諸如巴金森病與阿茲海默症這類腦退化疾病的發生成因,很可能也跟不健康的腸內菌脫不了關係。科學家甚至已經初步辨認出,哪些種類的腸內菌是造成這些疾病的可能元兇,而另外哪些腸內菌是保護我們的「好菌」。

那麼,食物在這當中的角色呢?科學家很早就發現,纖維量過低,含有高比例飽和脂肪酸、精製糖分,以及人工甘味等添加物的所謂「西方飲食」,會增加人的憂鬱症以及焦慮症表現,並且還會降低智能。反過來說,以大量新鮮蔬果,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爲主體的「地中海型飲食」,則有着提升腦功能、減少憂鬱的功效。食物對大腦的這些有益或有害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可能也是因爲食物影響了腸內菌的種類。在動物和人體實驗都發現,「好的」食物組合,會讓那些已知的「良性」的腸內菌比例上升,反之亦然。

這些科學事實告訴我們,在考慮人體的健康與疾病時,也許不能再把自己這個身體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腸內菌這些「小朋友」的數目,比我們自己的體細胞還要多。我們平常當它們是無所謂的附屬品,但是仔細想想,說不定我們纔是它們的所有物。對細菌來說,我們的身體就是它們世世代代安居繁衍的整個世界。腸內菌雖然不會大言不慚地高談環保救世界,但經由演化而來的本能,卻在確確實實地認真做環保,提升我們的身心健康。健康的「人體世界」,纔是這些細菌的優質生存環境,保障它們代代綿延不絕。那麼,那些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壞」菌呢?它們難道就不在乎環境的品質嗎?不是這樣的。不當的生活方式或食物所造成的不良腸內環境,正好有利於這些菌種的生存繁衍。細菌的生命史很短,我們的壽命多幾年少幾年,對它們來說一樣是幾近於無限的世代。就像我們爲了當下享受,卯起來剝削地球,誰管它幾百萬年後還適不適合人類的生存?

話說回來,這些事情蘇東坡都不知道,就算知道可能也沒差。就像他詩中提到的河豚有劇毒,每次上市都會吃死不少人,蘇東坡卻毫不猶疑地大啖。別人問感想,他答:「值那一死!」對某些人來說,有些事要比健康長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