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暢旺 2月CCI顯著上升

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及變動

2月臺灣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調查結果1日公佈,總指數62.47,單月上升2.74,六項分項指標全部上升。中央大學臺灣經研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分析,2月CCI「顯著上升」,幅度爲八個月來最大,擺脫先前兩個月60以下的低點盤旋,反映出內需暢旺、國內消費信心變強,民衆對整體經濟的感受也樂觀些。

CCI六項分項指標中,2月上升最多爲「未來半年購買耐久財」,調查結果爲108.05,較上個月大幅上升7.45,遙遙領先其他五分項指標;另單獨調查的「購買房地產時機」指標,2月爲102.8、月升1.8,都穩站上樂觀區。吳大任指出,這次調查是農曆年前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以來的第一次檢驗,基於新法規定位爲「不溯既往」,對房市的殺傷力降低,似有「利空出盡」的味道。在賣方不再有急於出售的壓力下,有利房價走穩。

吳大任表示,「今年經濟需要內需帶動,房市需要穩住」,2月民生消費暢旺,臺股新春開紅盤以來持穩在「萬五」之上,吸引股民回籠,都是民衆看好國內經濟景氣和投資股票時機因素。

吳大任認爲,從2月調查結果提醒兩點,一是國內物價水準,二是出口衰退帶給經濟景氣和就業機會的可能影響。

2月CCI中的「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調查結果爲27.15,自去年6月以來持續盤旋於26、27之間,即使國際能源價格已大幅下滑、且政府大額補貼油電支出,民衆對物價的極度悲觀仍類似歐美的高通膨。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分析,雖然製造業相關價格近期來下降,服務業價格一直在漲,特別是缺工帶給業者的機會成本上升,業者多采十足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至於出口連月衰退,吳大任說,美、歐持續升息以對抗高通膨,已然打擊消費能力,臺灣出口最終市場主要是歐美國家,雖然中國大陸市場重啓帶來部份新訂單,出口持續衰退的隱憂仍在,若拉長時間,可能影響廠商營收,進而影響就業機會和家庭經濟狀況,廠商能否苦撐到第二季會是重要觀察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