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見首席|通快中國區總裁楊剛:全球市場疲軟,激光設備卻迎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

編者按:《“能”見首席》欄目,是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新聞部推出的一檔綜合性對話欄目,面向企業、機構的首席技術官或首席研究員等專業性人員,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化工等領域,關注綠色低碳、能源轉型以及數字化發展對各產業帶來的製造新機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實習生孫晨陽 上海報道

“二十年前我們首次進入中國市場,引入了鈑金設備並建立了鈑金加工廠。很快在2007年,我們實現了鈑金設備的本地化生產,並將其廣泛應用於多個行業。”通快(TRUMPF)中國區總裁楊剛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近些年來,中國高端機牀設備應用的快速崛起,給這家全球激光與機牀設備龍頭企業帶來了新的需求。

“過去五年,隨着中國在電池、電車、面板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激光技術的應用隨之增長。特別是在新能源行業,我們爲中國提供了超過2000個激光應用的解決方案。”楊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中國市場佔其全球業務的10%至15%,“從國外引入到本地自主研發和創新,中國市場正在轉型升級。”

不過,供給端的低價、同質化競爭,使得通快也面臨着競爭壓力,但眼下卻也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尋求新增長點的關鍵時刻。

“我們看到不單只是中國市場,可能全球市場現在都正面臨着一個傳統需求確實比較疲軟的階段。”楊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種疲軟的需求現象並非市場完全停滯,而是需求的性質正在發生變化。

根據楊剛的分析,如今激光與機牀設備的市場需求,正在從單一、大批量的生產需求轉變爲多品種、小批量的需求,以及個性化的需求。

受此影響,供給端隨之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事實上,由於光纖激光切割技術的門檻相對較低,與二氧化碳激光器相比,它更容易被採用,這使得許多企業能夠生產出基本可用的激光切割機,從而帶來行業的快速增長。但在楊剛看來,這種增長也導致了市場上的同質化競爭,最終演變成了價格戰。

“過去30年,沒有人會擔心市場的消失,企業相信只要把成本降下來,就不用擔心市場。但今天大家擔心的是還會不會有這個市場,以及還會不會有一個掙錢的市場存在。”楊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今整個行業需要將過去三十年所取得成功的低成本競爭商業模式轉變爲一個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能夠吸引長期投資或持續投入的經營環境。

“這需要經歷一個逐步轉變的過程。”楊剛指出,這個轉變的過程中肯定會有犧牲,“很有可能將來整個市場將會剩下10家到20家的大型企業。”

那麼,在這一需求轉變的過程中,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不走同質化競爭的路線。”楊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果能爲中國市場提供兼具性價比和品質的產品及解決方案,那麼通快在中國業務的佔比會更大的提高。

不過,在楊剛看來,通快所看重的性價比不單只是技術來源,也包括成本、架構方面。“我們也在向國內本土企業學習如何更好地利用供應鏈,加強供應鏈上下游合作。”

在今年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通快展示了全球首發的高端激光切割機TruLaser Tube 7000 fiber,以及首次在亞洲展示的TruMatic 5000高效激光衝裁加工單元。

“怎麼樣做到智能化、數字化,將單一的產品作爲解決方案爲客戶增值這也是我們的戰略之一。”楊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指出,將人工智能應用於行業製造已經受到業內極大關注。

實際上,隨着智能製造裝備的快速發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激光切割機與焊接工藝的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是未來的一大趨勢。

據悉,在傳統的機器人焊接工藝中,示教過程繁瑣且耗時,適用於單一化、標準化產品的大規模生產。然而,當前需求轉向多樣化和定製化,要求其能夠快速適應產品變化。

“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通過3D模型直接生成CNC程序,簡化編程過程,實現一鍵式生產。但這一轉變需要在機械設計、軸控制和模具靈活性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挑戰。”楊剛指出,特別是在激光切割過程中,“我們直接有sensor可以看到激光切割的面好與不好,再進行大數據分析,提供參數的自動調整。”

除直接運用在激光技術加工領域,AI技術還可以用於預測設備狀況。

楊剛介紹,通過設備監控和AI算法,可以實現預見性維護,以避免生產線停工,確保生產線持續運行。並且通過監控設備各個部分,AI算法可以預測部件老化並提前通知客戶,建議在一定週期後進行保養,從而實現計劃性維修和備件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