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日報丨央行:加大對能源、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信貸支持力度;華爲發佈全球首款風液智冷工商業儲能新品

政策與宏觀

【央行:加大對能源、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信貸支持力度】據央行網站消息,4月10日,央行有關負責人就《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回答記者提問,指出將從五個方面促進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發展:一是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逐步擴大適合我國碳市場發展的交易主體範圍;二是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加大對能源、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信貸支持力度;三是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力度;四是大力發展綠色保險和服務,完善氣候變化相關重大風險的保險保障體系;五是壯大綠色金融市場參與主體。(中國人民銀行官網)

【商務部貿易救濟局主要負責人就歐盟對華外國補貼調查等問題向歐方提出嚴正交涉】據商務部官網消息,4月10日,商務部貿易救濟局主要負責人在布魯塞爾會見歐委會貿易防禦司司長馬丁·盧卡斯,就歐盟對中國風力渦輪機供應商發起補貼調查以及再次發佈關於中國經濟存在“嚴重扭曲”的報告等問題進行嚴正交涉。中方認爲,歐方迄今爲止發起的調查均針對中國新能源相關企業,目標指向明顯,不僅嚴重損害中國企業赴歐開展投資貿易合作的信心,干擾中歐產業互利合作,也將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和綠色轉型的進程。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敦促歐方立即停止和糾正錯誤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

【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門:加快能耗排放技術標準升級,持續引領設備更新】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以標準提升牽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將加快修訂火電、煉化、煤化工、鋼鐵、焦炭、多晶硅等行業能耗限額標準,重點提升充電樁、鍋爐、電機、變壓器、泵、冷水機組、冷庫等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標準,抓緊制定鋰電池正負極材料、光伏拉晶產品等能耗限額標準和通信基站等能效標準,完善配套檢測方法,推動能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

產業與公司

【福建:明確獨立新型儲能進入商業運營條件】4月10日,福建能源監管辦發佈的《福建發電機組進入及退出商業運營管理實施細則(試行)》指出,獨立新型儲能進入商業運營應具備簽署項目啓動驗收交接書或鑑定書;完成併網運行必需的試驗項目,電力調度機構已確認接入系統設備(裝置)滿足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技術要求和調度管理要求;簽訂併網調度協議、購售電合同或高壓供用電合同等條件。(福建能源監管辦網站)

【華爲發佈全球首款風液智冷工商業儲能新品】4月10日,華爲數字能源在北京舉行發佈會,發佈全球首款風液智冷工商業儲能新品。據報道,該產品在安全、熱管理和供電三大架構進行了突破性創新,爲靈活適配工商業場景,進行了全場景、全生命週期的應用創新。上述產品創新推出風液智冷系統,該系統有三種工作模式:主動液冷、自然風冷、餘熱利用。通過智冷路由器,根據環境溫度和電池工況自動調整工作模式,實現“類心率”式的自適應調節控制。(界面新聞)

【湖北能源:3月公司完成發電量33.09億千瓦時,同比增加25.67%】4月10日,湖北能源(000883.SZ)發佈公告稱,3月,公司完成發電量33.09億千瓦時,同比增加25.67%。其中水電發電量同比增加114.49%,火電發電量同比減少3.21%,新能源發電量同比增加43.43%。公司本年累計完成發電量108.33億千瓦時,同比增加41.87%。其中水電發電量同比增加176.10%,火電發電量同比增加12.50%,新能源發電量同比增加31.89%。(中國能源網)

ESG

【山東:加快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山東省生態環境廳4月10日發佈的《山東省“兩高”建設項目碳排放減量替代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擬建項目新增碳排放量須落實碳排放減量替代,制定替代方案,替代係數爲1.1。關停、轉產、淘汰落後產能、壓減過剩產能、節能技改等替代源原則上爲“兩高”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021年1月1日後形成的碳排放削減量。(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網站)

【國務院:加強和規範生態保護補償】4月10日,國務院公佈的《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指出,國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對開展重要生態環境要素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以及在依法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補償。同時,國家鼓勵企業、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以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市場規則,通過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方式開展生態保護補償。此外,國家將建立健全碳排放權、排污權、用水權、碳匯權益等交易機制,推動交易市場建設,完善交易規則。《生態保護補償條例》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中國政府網)

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胡淼 整理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