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上司總是欺凌下屬?原來可能是這種病態人格

「職場病態人格」也被稱爲商務病態人格、企業病態人格、組織病態人格等。(示意圖/shutterstock)

近年來,關於「職場病態人格」的研究在日本相當盛行。一開始在歐美媒體間談論的概念,延伸爲暢銷書,朝一般大衆傳遞。學術研究領域現階段正用數據驗證其問題及影響。「職場病態人格」並不像「病態人格成功人士」那麼傑出,是所有企業及組織內都可能出現的人格特質。他們比較明顯的「危害」,是當晉升至領導地位時,會仗勢騷擾下屬、涉及舞弊或企業犯罪。

關於其領導力等正向的一面,以往已有許多研究。

一個以澳洲公司爲對象的研究顯示,上司不具病態人格的公司,騷擾發生率爲百分之五十四;上司有病態人格的情況下,幾乎所有公司的騷擾發生率都爲百分之九十三。當上司有病態人格時,騷擾程度有愈趨嚴重的傾向。在英國,「職場病態人格」的騷擾行爲,每年估計造成高達三十五億英鎊的社會損失。

「職場病態人格」也被稱爲商務病態人格、企業病態人格、組織病態人格等。其定義爲反社會性不似犯罪型病態人格嚴重,但在企業中,其特性會造成人際關係問題。如不顧他人權利或尊嚴,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病態性說謊、對人冷酷無情、將自己的過失歸咎他人、爲了小事暴怒而做出攻擊性言行。他們的行爲無法預測,有時會給團體帶來負面的影響。

另一方面,他們富表面魅力,乍見能發揮強大的領導力,加上擁有優秀的提案能力,有時會被誤認具備領袖素質,獲得不符實力的地位。一旦到了那個地位,他的病態人格特性就會對下屬、團隊合作或公司整體決策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造成下屬精神痛苦、動機低落、離職等問題,有時還會濫用職權舞弊。

職場上出現病態人格的機率,相較於一般社會的百分之一,在組織內取得領導地位的人,據聞有百分之四爲「職場病態人格」,等於每二十五人就有一個,比例不容忽視。

海爾和巴比亞克(Paul Babiak)爲了找出「職場病態人格」,開發了企業版病態人格檢核表,改良原本的病態人格檢核表內的二十個項目,是一種叫「職場掃描Business Scan」(B-Scan)的檢核工具。有自我評量版與觀察者評量版。前者讓本人檢核自己的病態人格傾向,後者則讓他人檢核特定人物的病態人格傾向。只要使用觀察者評量版,就能對有疑慮的人員進行評估。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有愈來愈多公司使用「職場掃描」,以避免不適任的人晉升爲領導階級。

「職場掃描」和病態人格檢核表一樣有四個因子,分別是:

1.操控性與違背倫理(爲操控他人,施展魅力或說謊)

2.冷酷性與無情(冷漠、不顧他人心情)

3.缺乏責任與目的(不會爲了實現目標而努力)

4.脅迫性與粗暴(在職場威脅他人)

我們能發現,這些因子與原本的病態人格檢核表的四因子(人際關係因子、感情因子、生活型態因子、反社會性因子)相對應,但用字遣詞較溫和。

加拿大心理學家馬修(Cynthia Mathieu)等,以六百五十一名加拿大民間企業員工和公務員爲對象,請大家用職場掃描的觀察者評量版,檢核他們的直屬上司。

結果顯示,若上司病態人格特性較強,下屬的職場壓力、工作與家庭的摩擦也較大,且工作滿意度極低。「職場病態人格」的負面影響已透過許多研究,陸續在數據上得到佐證。他們與白領犯罪、企業犯罪有着密切關聯。

許多學者一致舉出已破產的安隆(Enron)公司前CEO肯尼斯.雷(Kenneth Lay)與前CFO安德魯.法斯陶(Andrew Fastow)爲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安隆是美國首屈一指的能源公司,多年來以作假帳掩飾鉅額虧損,於二○○一年曝光,隨即破產,是當時美國史上最大的企業破產案,成爲一個牽連多數企業的大丑聞。由此可知,若一間公司的領頭羊有「職場病態人格」的可能,主導舞弊或企業犯罪的機率也會上升。

打開電視,日本也是充斥著作假帳、內線交易、貪污、圍標、商品標示造假、檢驗數據造假等企業違法情事。這些問題的影響範圍不僅波及企業內部,連帶整個社會都受害。其中著名的例子是磁浮新幹線圍標事件。

根據報導,這些承包商的負責人有些是大學同學,私下搓湯圓的不法協商,就是在這種人脈間實行的,惡的種子向來都是在非正式的溝通當中埋下。在無法見光的暗影裡,即使存在着病態人格的身影也不足爲奇。

但過去對這種社會問題,大衆總是將焦點擺在企業的組織結構上,幾乎不言及個人人格,特別是病態人格的特性。大家會分析組織文化的弊病尋求改革,如果不這麼做,就會被批判。不過除了分析組織外,同時進行個人分析非常重要。

企業內只要有一個病態人格擔任要職,這個人就可能操控下屬,巧妙欺騙,透過重大決策四處散佈毒藥,最後發展爲嚴重的違法問題。一旦演變爲重大社會醜聞後,即使是過去屹立難搖的大企業,也可能瀕臨破產危機,嚴重影響國家經濟安危。

當然,這裡並不是指所有會欺凌下屬的上司,或違法的領導人都是病態人格,萬萬不能輕易替人貼上標籤。正如前面不斷提到的,病態人格特性也有正向的一面,這些都能對組織的發展有所貢獻。話雖如此,今後作爲危機管理的一環,就像健康檢查與壓力檢測一樣,善用「職場掃描」實施心靈健康檢查仍有必要。在人事安排上,必須有效率地避免高風險的人被派往不適任的職位,造成企業或社會負擔。

(本文摘自《病態人格心理學》/方言文化)

【作者簡介】

原田隆之

日本犯罪心理學權威。致力研究犯罪問題近三十年,曾於日本法務省矯正局、東京監獄、少年觀護所等地擔任刑務考查工作。近年積極分享研究成果,着有《犯罪心理學入門》、《癡漢外來:與性犯罪搏鬥的科學》等書。現爲筑波大學心理學教授,東京大學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客座教授。

【譯者簡介】

李欣怡

名古屋大學日本言語文化専攻文學博士。在浩瀚且持續擴大的翻譯宇宙中,用自己的速度小心翼翼堆磚砌瓦,希望每一塊都是個安穩的立足點。譯有《鬼滅的日本史》《容身的地方》、《療愈心傷》、《霸凌是什麼》、《伊斯蘭怎麼了》、《讓男人追着妳跑》等書。

《病態人格心理學》/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