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些建築,精心設計卻又毫無用處

還記得上次不爲任何目的出門是什麼時候嗎?

前陣子流行了很久Citywalk。而早在Citywalk出現之前,20世紀80年代日本曾興起過一場觀察街頭和認識附近的運動,發起人是日本前衛藝術家赤瀨川原平。某天,他閒逛在東京街頭時,發現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又被悉心保存的“純粹樓梯”。這座樓梯存在於世,但是毫無用處,彷彿有幽靈盤旋,而漠然經過的人們視若無睹。赤瀨川原平盯着它看了很久,提出了“托馬森”的存在。

什麼是“托馬森”?赤瀨川原平稱這個建築讓他想到了一位棒球運動員加里·托馬森。後者曾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球員,後被日本巨人隊高薪聘用。托馬森有個特點,他雖然會揮棒,卻總擊不中球,比賽時只能一直坐在替補席上。他擁有過人的身體素質,但又不具備對比賽而言“有用”的能力。可即便如此,巨人隊仍願意斥巨資“保存”他。那一刻,赤瀨川原平決定將這個物件命名爲“托馬森”。這不是諷刺,而是真心實意的感嘆。這個詞又可以意譯爲“超藝術”,更準確地說,是“附着於建築物且被保存得很美的無用之物”。

一開始,人們覺得這只是個玩笑,可一旦留意過一次,越來越多人在城市的角落發現了相似的物件。來自各地的自發投稿涌入了赤瀨川原平的信箱,在那些詼諧、調侃,又充滿玩樂精神的文字背後,藏着對都市現代化進程的嚴肅思考以及對日常風景的探尋與解剖。

人們來信詢問這些物件算不算“超藝術”。其實命名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物件讓人們在各自的生活裡駐足,帶着耐心與好奇深入,而無須在意實用性和世人的接受度。這些存在與這個世界通行的經濟原理衝撞,仍處於文字邏輯尚不明確的地帶。它們是沉默的存在,而觀者會被它們的沉默所震撼,深深地感受到力量。本文整理了幾處“托馬森”投稿,它們出自《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一書,這些黑白照片來自上個世紀,或許能幫助今天的我們獲得重新審視附近的視角。 我們邀請你 在發現時記錄下這些剎那, 歡迎讀者朋友們後臺留言,分享路上觀察的瞬間。

原文作者|[日]赤瀨川原平

本文整合|申璐

《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日] 赤瀨川原平 著,唐詩 譯,大平面Wild|光啓書局 2024年10月。

純粹樓梯

接下來,就讓我們直奔主題。首先請看這張照片。

這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的超藝術,即托馬森I號。這一階梯狀物件被發現於1972年,它附着在東京新宿區四谷本鹽町一家名爲“祥平館”的旅館外牆上。

這段樓梯到底是爲了什麼而存在呢?

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樓梯會通往一個入口,通往一扇門,人們登上樓梯後經由那個入口進入建築物,但是這段樓梯的最高處並沒有門,只有窗戶。可是,會有人爲了抵達窗戶,特意建造一段樓梯嗎?這種不經濟的行爲是不被資本主義容許的。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只有發揮用途的東西纔會被建造出來。那麼,這段樓梯究竟是什麼?這種只能用來窺視窗戶的無用之物,還能被稱作樓梯嗎?

稱不上吧。除了將之視作樓梯形狀的藝術品,別無他法。或者,我們甚至可以說,它已經屬於“超藝術”的範疇了。

不過,如此定義它還爲時尚早。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在很久之後才萌生的,將它與藝術聯繫在一起並不那麼容易做到。思考藝術是一件可怕的事。對此,庶民們向來敬而遠之。老實說,我也是一介庶民,思考時首先會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我堅信,在這個存在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體制的世界,樓梯這樣的建築部件只要存在就必然有其用途。因此,我認爲這段樓梯也一樣,曾經確實通往建築物的入口。那裡原本有一扇門,但出於某種原因變得無用,在改建時被封住並改成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窗戶。樓梯因此成了無用之物,可若要拆除,則需要支出一定的費用,只好維持原樣。換言之,它就像一件不可燃垃圾,被丟棄在建築物之外。大概就是這樣吧。

這番思考讓身爲庶民的我感到安心。然而,當我試圖將它忘記時,我發現自己實則已經對它在意得無法忘懷。我十分努力地想把它當成無法燃燒的大件垃圾清理出腦海,但實際看着它時,我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其視如垃圾。原因在於,這段樓梯以過於澄澈的面容屹立在那裡。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性的抑或主觀上的印象。我找到了超越主觀和印象批評的科學證據。請大家仔細觀察照片右側的扶手。定睛細看就會發現——破損的地方竟然用新的木材修補過!很明顯,對吧?在這個世界上,修補無用的垃圾這種事真的會發生嗎?!

盡頭的分岔

再看這張。我看到這張照片之後,不知原因爲何,總之就是很感動。這種堂堂正正的姿態讓人覺得很厲害。

這是投稿人小池知英在日本鬆戶市發現的一處樓梯。建在崖邊的樓梯從中途開始呈弧形左右分開。近處暗色調的部分是車道。數量雖少,但也是有車經過的。爬上樓梯後,能看到星星點點的住宅。

可是,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呢?即使有小孩從上面跑下來,也不會直接衝到馬路上,不用擔心會被車撞到吧?還是爲了方便向左走、向右走的人?我想不明白……

真想見見設計這個物件的人啊。

封堵住的門在呼吸

這張照片很漂亮。影子特別好。

這是投稿人萩原寬在日本浦和市發現的一處牆壁。牆壁位於一家點心店西側壁面。

“透過圓形小孔,被封堵的門在呼吸。”

報告書完美地表達出了門的孤獨感,只有孤零零的一行字,僅此而已。而且這孤零零的一行字很妙。確實如報告所說,庇檐右下方的圓形小孔是這張照片的焦點所在。托馬森潛藏在深處,透過小孔窺視着世界,並與庇檐竊竊私語:“嗯?有人來了……哎呀,他發現托馬森了……哦?要拍照嗎?”庇檐一邊遮擋着那個圓孔,一邊低聲道:“嗯?哦哦,他在思考構圖呢。他很在意光線,在等陽光傾斜。”

它們的竊竊私語應該從未被人聽到吧。只有萩原先生在路過時隱隱聽到了一些,於是舉起相機拍下了這一切。

被綁架的公交站牌

本物件應爲公交站或其他指示牌的殘骸。若是前者,應是從別處運來的,因爲此地位於青山公寓背面,不在公交路線上。支柱的底部借金屬輪轂的重量來固定。顯然,搬運時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勞動力。不僅如此,物件還被鎖鏈和掛鎖牢牢地鎖在了磚牆上。爲防止物件逃亡而付出遠超必要範圍的努力,這實在令人不寒而慄。

以該磚牆爲外牆的主體是一棟房屋。從其門牌、庭院、建築物的情況來看,應該是普通民宅,沒有綁架本物件的動機。

此外,輪轂上的白色物體是行人丟棄的廢紙。

這是相當不穩定的物件。不過,被稱爲“超藝術”的物件,每一件都岌岌可危,結構稍有偏差,就會變成純粹的垃圾、純粹的裝飾、純粹的藝術。它們本應屬於這些純粹的“當然世界” ,卻有極小的一部分不屬於任何一種,在岌岌可危之處作爲超藝術而存在。

而這個公交站物件,處於更岌岌可危的境地。

強忍的煙囪

說起澡堂,首先就會聯想到煙囪。請注意看這張照片上的煙囪,是不是有點奇怪?

這種氛圍讓人感到不安。煙囪的頂端看起來十分奇怪。仔細一看,伸向天空的煙囪的頂端還連接着另一根管道。從後面的大樓看過來,是隔壁照片中的景象。連接在一起的管道一邊向高空延伸,一邊在澡堂後方的高樓側壁上攀爬,簡直就是傑克與魔豆。底部照片是它的盡頭。連接在煙囪上的管道終於從高樓頂端探出頭了。

應該是因爲原來的結構會讓煙飄進公寓樓高層,於是在反對公害的居民們的推動下,安裝了這些管道。又或者公寓樓本就屬於澡堂,澡堂一方預料到會有人抱怨,於是在建造公寓的同時安裝好了這些管道。無論如何,對於原本可以愉快地向巢鴨的天空吐出烏黑煙霧的“煙囪”來說,這實在是一種屈辱的體位(?)。這就像是煙霧的“體外射精”。我不禁對“煙囪” 產生了憐憫、關切之情。

本該順其自然釋放的東西,被人強令制止,只好在一段時間內強忍着。這段時間的長度被具象成空間的長度,也就是向高樓頂端攀爬的距離。對於煙囪來說,這屬實難以忍受。如果強忍過頭,對煙囪也有害。內壁積灰太多,煙囪不就無法正常排放了嗎?出現在這片上空的管道口長吁一口氣,表露出一絲寬慰、些許的妥協以及微不足道的悲哀。然而,出來之後,不就和世上的所有人無異了嗎?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全被這張風景照表露了出來。

說它是超藝術吧,這個煙囪雖然繞了好大的遠路,但好歹能探出頭來。它在發揮作用,作爲社會的一員,能力得到了認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爲它不屬於超藝術。然而,這種規規矩矩又愣頭愣腦、糾纏不休的模樣,比起一般的超藝術來也毫不遜色。

這種事物,難得一見。

舊橋樑開出絢爛的花

這是一個有些古怪的橋樑。這個物件由23根混凝土樁構成,位於一條河流的分汊口。23根混凝土樁整齊排列,從水中一直延續至河堤。附近有大大小小四座橋,所以這個物件也被認爲是舊橋樑的殘骸。仔細看,這些柱子的頂端長出了草,堪稱“空中坪庭”。

路上觀察學中有一種物件類型叫“坪庭”,我在這裡還沒有介紹過。

“坪庭”原意是建在房屋內的小庭院,我們則用它來指代建在道路中央、直徑十幾釐米的圓形小庭院。爲了查驗道路工程的完成情況,專業人士會在道路中央鑽孔取芯。雖說檢測結束 後會回填,但凹陷處容易積土,有時會長出小草。若是開花了,那就是頂級的坪庭了。粗大的輪胎嗖嗖嗖地飛馳而過,下方卻是一個極小的庭院。

據說,坪庭I號是東京大學副教授藤森照信在京都大學校內道路中央發現的。作爲其變種,空中坪庭I號被發現於京都市內的道路上,廢棄古井的抽水泵上部積土,形成了坪庭。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竟然是空中坪庭,而且是十幾座成套的豪華絢爛版。

空中坪庭在進行示威表演。我從未見過如此奢華的風景。它們彷彿在說“雖然對面有像樣的橋,但是我們不一樣”。它們團結一致,就像阪神老虎那樣。

藏在酒泉羊毛廠的“托馬森工廠”

托馬森在中國也有。

這座羊毛工廠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不斷感嘆“啊,這裡也有,那裡也有”,在一個又一個托馬森物件中間來回踱步。漸漸地,這座工廠終於顯露出它的本質。

①屋頂上有水泥方柱和裸露的鋼筋,還有一架可以爬到鋼筋上的梯子。我所能想到的理由是,這個物件仍處於搭建的過程中。但事實是,我完全找不到可以佐證這一猜想的跡象。而且,即使爬上去了,在寬約30釐米的鋼筋上到底能做什麼呢?

②是用類似馬口鐵的材料做成的,很像已故章魚八郎先生的耳朵,與其說是托馬森,倒不如說是當代藝術。總而言之,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

③是無用門嗎?作爲門來說有點太大了。它被紅磚封得很平整。

④可能有點看不清,總之安裝了類似扶手的東西,就是裝在列車廁所裡的那種。也是個不知道是什麼的物件。

⑤是擁有漂亮庇檐的無用門。

⑥下半部分被紅磚填滿了,只有上半部分還保留着窗戶的樣子。難道里面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連窗簾都遮不住的那種……這裡的謎團也太多了吧!

一般情況下,托馬森需要耗費幾年時間才能慢慢形成,但在這個實驗中,托馬森是在一瞬間形成的。之所爲沒能從中國傳出托馬森的消息,或許是因爲當地人早已對托馬森免疫了吧。位於報告中無用門⑤的對面。依然是被紅磚堵住的門,庇檐已經出現破損。二樓有一座橋,用來和旁邊的建築物往來。在橋的入口,有一名女性探出頭,窺視着我,彷彿在問:“有什麼事嗎?”

究竟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她明白我在做什麼呢?

鐵柵欄保護的高處門

這是位於日本甲府市一處牆壁上的二樓門。爲高處門配門檐和鐵格子的例子很少見。

發現人認爲,高處門的主人多半把它當作緊急出口,而且門內側可能放着裝繩梯的紙箱。這個暫且不論。我認爲這個物件就是緊急出口,但爲什麼還要裝鐵格子呢?難道是因爲這個門把手是那種按一下就能上鎖的類型?只要轉動門把手就能解鎖,在緊急情況下倒是很方便,但若是平時,客人可能會不小心打開門鎖摔出去。所以,只要在外面裝上鐵格子,就不會有人特意把它弄壞、摔下樓了。

然而,遇到緊急情況又該怎麼辦呢?

完全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實在是太整齊有序了,從中可以看出施工人員有多自信,然而,我們完全摸不透他究竟爲何而自信。他將這種一絲不苟、規行矩步的性格體現在這份工作中,沒有任何遲疑和懈怠,反而令人毛骨悚然。

長椅的背後靈

這是日本地鐵有樂町線某個站臺的十人位連排長椅。在每張椅子身後,各有一隻若隱若現的背後靈。

人影被烙印在了瓷磚牆上。鐵、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基酸……我不知道實際上是什麼東西,總之,一些微粒分子爲地鐵內壁覆上了一層膜,使之成爲膠片。我們所看到的,是人體感光後留下的影像。

頭部清晰是因爲頭髮含有油脂吧。頭髮已經夠油膩了,人類還總想往上面塗抹油類物質。頭部中央的位置會與頭髮直接接觸,因而被磨白了一些,油脂、塵埃以及其他微粒分子被擠壓到邊緣,形成頭部的圓形輪廓。仔細一看,肩膀的部分似乎也被磨得很厲害。這是長久以來共同作業的成果,而且是無意識的產物。

如果要問作者是誰,答案恐怕會是“成千上萬的人”。

我一直很想親眼看一看它,但據說現在已經被徹底清除了。總是這樣。路上的托馬森物件,總是忽地出現在城市一角又忽地消失。那一瞬間有可能被人觀測到,也有可能無人察覺,就這麼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在錯位線上行走

托馬森建築似乎有種力量,可以將人類的行爲托馬森化。

照片中是頂着混凝土蓋子、寬75釐米的排水溝。儘管地處斜坡,排水溝的上表面卻幾乎保持水平。因此,相較於路面,排水溝呈現出緩緩上擡的狀態。大約40米後是終點位置,此時排水溝的上表面高出路面49釐米,附帶三級臺階。開始上擡的位置一般都停着車,且一定是其中一側搭在排水溝上的姿勢。

這個物件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明朗。最有趣的是,經常有人在上面走動。終點處乍一看意義不明的臺階其實經常會被用到。去中間一帶的小巷、公園的人,都會先登上這三級臺階,在排水溝上行走,再進入各個入口。這應該是因爲排水溝的位置太高,很難直接從路面跨上去。但也有不少人單純想在上面一直走到最後。在這羣人裡面,孩子的佔比較高,大人也很常見。關於這個問題,我今後想做一次統計。

投稿人的確拍攝了在上面行走之人的連續照片。在30分鐘左右的時間裡,他觀察到有將近10人走在上面。站在這三級臺階前,大家就像着了魔一樣,不自覺地想要登上去。它似乎有一種力量,可以將人類的行爲托馬森化。這些起伏極微的錯位,就像直接劃入日常生活範疇的無限小的錯位,有着不爲人知的讓人感動的力量。

這幅照片中,一位阿姨正走在這個物件上。畫面很美,照片很棒,讓我忍不住想說一聲“阿姨加油”,雖然不知道要她加油做什麼。阿姨仍在努力步行。但是有一輛汽車擋在前面。這個姿勢很像擡起一隻腳小便的公狗。真是輛沒有教養的車。

我很喜歡這張照片——在錯位線上行走的阿姨。不知情的人看了,大概率會嫌棄這張照片過曝了,也沒拍到什麼特別的景象,完全不知道想表達什麼。但這些想法只屬於把攝影視爲藝術作品的世界。即使與這些世俗的規則背道而馳,這張照片依然會讓人發出讚歎。

這次輪到大叔了。

這位禿頭大叔,他毫不猶豫、理所當然的走路姿態,動搖了我的常識。因爲,在我看來,成年人是不會做出無用舉動的。

加油啊,大叔!不過,這位大叔好像不需要我們爲他喊加油。無論是拾級而上的氣勢,還是進入直線路線後的走路姿態,都在向我們表示,就算是錯位的路,也要一步一步堅定地走下去。他應該已經在漫長的人生中越過許多難關了,不會因爲一點點偏差就驚慌失措。

他一步一個腳印,從照片起再度融入日常的世界。

——徵集——

這些日常的藝術全部通過觀察而發生。每張照片都讓人歎服,那是連指尖都不曾觸碰,僅憑意識就創造出的美——這樣的關係也預示着:這個世界總會有奇蹟存在。

“不論這世間的種種生活方式,關於托馬森,無論你怎麼思考,它都有自己的命運,只會成爲它會成爲的樣子,這也是托馬森的獨特之處。”

當然,托馬森也是易逝的。崇尚“有用”的文明步伐稍不留神就會踏過它們。那麼,就在發現時記錄下這些剎那吧。重要的是,它們曾帶來過躁動不安的心情和無所畏懼的好奇。

歡迎讀者朋友們後臺留言,分享路上觀察的瞬間。

本文整合自《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經出版方授權刊發。作者:[日] 赤瀨川原平;本文整合:申璐;編輯:走走;校對:盧茜。題圖來自電影《謎之大廈》。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寫童書的人》廣告。

最近微信公衆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週刊」設置爲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即刻購買《寫童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