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路燈是免費的?揭秘中國路燈電費歸屬,產生的電費有多少?

前言

每當夜幕降臨,一座座路燈會準時開啓,再次將道路照亮,帶給行人光明和安全。

長久以來,我們都已經習慣了路燈的存在,同時也忽略了一個問題。

那些緊密羅列在街道兩旁的路燈,每天會消耗多少電力,產生多少電費?而這些費用又是誰來承擔的?

中國路燈發展簡史

1843年,中國的第一盞路燈在上海電點亮,成爲了中國街道照明的歷史開端。

但彼時的華夏大地,因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已經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致使社會各方面都發展緩慢,小小一盞路燈,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

直到三十多年後的1879年,中國才第一次開始使用電能路燈,只不過當時的路燈還需要專門配備內燃機和發電組,且每天的開啓和關閉都需要人工管理,因此也只在小範圍內使用。

新中國成立後,路燈也成爲了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上的關鍵點綴,同時在國內大城市的主幹道也開始應用。

然而受限於經濟發展的原因,那時候路燈的使用範圍仍然很小。

直到改革開放後,路燈纔開始了真正的普及之路,在七八十年代,很多農村到處都張貼着安全用電的標語,同時路兩邊也多出了不少木質電線杆。

雖然那時候停電纔是常態,但偶然的“光明”也足以讓民衆和孩子期待良久。

而後隨着經濟和技術的進步,這些木質電線杆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爲結實的水泥電線杆。

與那些不規則的木頭相比,由水泥鋼筋製作而成的電線杆,更加結實也更加美觀,還有那麼一絲現代化的味道。

進入21世紀後,我國各城市快速發展,道路照明也開啓了加速模式,到了2018年時,用於照明的路燈更是達到了2738萬盞,如今更是普及到了絕大多數道路。

這些路燈隨日落而亮,日出而滅,爲人們夜間出行帶去了很多方便,但同時,也產生了不菲的費用。

如果按照250瓦,每天開啓10小時來計算,那麼一盞電燈一晚上就要消耗2.5度電,一盞燈看着不起眼,可一座城市每天消耗的電量就非常嚇人了。

那麼道路照明所產生的費用,又是由誰來承擔的呢?這個可能與你想的並不一樣。

誰爲路燈付費?

根據常識來判斷,路燈歸屬哪個部門管理,費用也就由哪個部門來承擔,通常情況下,我們首先聯想到了就是市政。

但實際上,我國關於不同區域的照明有詳細的劃分,早在建國之初,就已經初步擬定了13類照明區域。

而這些紛雜的照明區域又可以分爲兩大類:公用照明和非公用照明。

那麼一個城市那麼多地方,又如何區分公用和非公用呢?這個也很簡單,就是看這個地方先出現的路燈還是開發規劃。

如果是開發規劃在前,那麼就屬於“非公用照明”,也許這些詞表述的並不清晰,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清楚了。

走在一個小區中,小區內部的道路也會存在路燈,而這些路燈則是在小區規劃後纔出現的,所以那些電燈就應該是誰開發的誰負責。

類似這種情況,一般都會由物業負責,費用也包含在物業費當中,實際上也是通過物業費分攤到了居民頭上。

再比如一些工業園區,雖然其中的道路也被大家共同使用,但也是規劃後纔出現的,所以自然要有相關的園區負責。

但有一些老校區則比較特殊,因爲與道路相連接,所以照明的路燈看似在小區內,實則也算是公用照明。

這些費用在一開始城市建設時,政府就已經做了預算,所以這種的照明費用,還是由政府支出了。

如果是政府承擔的照明費用,大多都來自稅收、土地出讓、國有銀行收入等,這些錢大多用在了城市建設當中去。

所以說,看似路邊的路燈每天免費爲我們照明,實際上每個納稅人也是掏了錢的,通俗講就是大家將這筆錢給均攤了。

但儘管如此,每天道路照明所產生的費用也是不容小覷的,而且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是,民衆並不知道具體每一塊區域歸屬誰管,因此當路燈出現問題的時候,也就難以反饋。

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的路燈都壞了很久了,但卻遲遲沒有人修理,而且在傳統路燈中,能源浪費現象也比較普遍,不光天空的昏暗程度如何,這些路燈的亮度始終是固定的。

因此現有的路燈也應該用上前言科技,向智能化方向轉型。

智慧路燈

其實這一說法早在前幾年就被提了出來,而今在5G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智慧路燈的轉型也將會更加順利。

智慧路燈不光可以根據時間自動調解亮度,在損壞時還會自動發出警報,讓維修人員儘快維修。

而且除了照明這個基本功能外,智慧路燈還具備環境監測、和信息發佈等功能,真正實現集多種功能於一體,有效控制能源消耗的作用。

一盞小小的路燈,也凝聚着我國的發展歷程,在二十多年前,路燈對於很多農村地區還是個稀罕玩意,可現如今,很多偏遠的角落都有路燈的照明。

真的不得不令人感慨,中國發展速度之快。

這些細緻入微的幸福,可能隨着時間的發展都已經被人忽略,但有時候想一想,我們還是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