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這頭 中國,在那頭 「不合時宜」的余光中
▲ 2014年8月2日,在西安西北大學舉辦「另一種鄉愁專題講座」時的余光中,(圖/CFP)
余光中是早年讓臺灣人認識巴布狄倫(Bob Dylan) 的重要推手之一,巴布狄倫有一首重要代表作:《時代已經嘸共款》 (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這首歌晚年的余光中聽來,想必感觸特別深。
余光中被認爲是中國(臺灣)現代文學的重要旗手。對現代詩、散文、翻譯、評論都有重大貢獻。在羅大佑和五月天出現之前,他曾是許多「文青」的偶象。
也許是西出「洋」關的切身之痛,加上血緣上拋不開的鄉愁,臺大外文系出身的他,後來成爲「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中流砥柱。詩作與散文嚴重「傾中」。
在大陸改革開放之前、中華民國「是」臺灣之前,國民黨政府曾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與捍衛者自居。跟破壞中華文化的「萬惡」共產黨對抗。在這方面,反共同時信仰「文學菁英主義」的余光中,不免熱心過了頭,於是以「狼來了」一文批判他指控的「臺灣工農兵文學」,引爆了1970年代著名的「鄉土文學論戰」。於是,本來是旗手的他,後來被許多人或團體,指控是(國民黨舫)「打手」。
時代一直在變,但余光中「擁抱中文」(含中國文化)的立場似乎一直未變。然而,時代的弔詭出現了。本來是「工農兵文學」大本營的中國大陸,近年來熱烈擁抱中華文化,爭奪「正統」。 甚至在相當程度上肯定余光中。
反之,本來以「正統」自居的中華民國臺灣,這些年來一直如火如荼的在「去中國化」。甚至「中文羅馬化」。余光中卻仍然努力捍衛中文,曾爲了反對「刪減文言文」政策摃上前教育部長杜正勝。
也許,「余光中」這個名字鑲嵌着他對光大中文的使命和宿命,無奈, 除非有新一股的政治力量介入,否則,臺灣的「本土化+去中國化」已很難逆轉。他的聲音越來寂寞,他的「國民黨式鄉愁」越來越不合時宜。
「在冷戰的年代,走下新生南路。他想起那抗戰,那熱烘烘的抗戰。」請問這些話在眼下的臺灣合時宜嗎?他終終不願「隔水呼渡」(迴歸大陸),於是, 無法避免的,他的遺撼始終在這頭。中國,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