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超25家公募“優化”代銷機構,銷售平臺決勝流量與合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從“大而全”轉向“精挑細選”,公募基金公司對代銷渠道的收縮趨勢仍在持續。

3月以來,接連有多家基金公司終止了與基金代銷機構的合作,2024年以來則有超過25家公募機構公告對代銷平臺進行了出清,其中多爲中小型電商。

近年來,業務競爭態勢升級疊加公募行業深化高質量發展趨勢,讓基金代銷的優勝劣汰不斷加劇。而在其中,有帶量優勢、合規風控方面把控較好的代銷機構,往往更容易在公募基金公司的評估和取捨中得以立身。

公募“精挑”代銷態勢不減

3月15日,中信保誠基金髮布了月內第二則終止第三方平臺對公司旗下基金相關銷售業務的公告。繼3月8日宣佈輝騰匯富基金終止代銷公司旗下的所有基金後,中信保誠基金表示,經與北京增財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協商一致,自3月15日起,增財基金終止代銷本公司旗下所有基金,並停止辦理基金銷售相關業務,敬請投資者妥善做好交易安排。

無獨有偶,根據此前公告,西部利得基金和華融融達期貨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也將於3月15日同時終止。

再往前看,3月14日,廣發基金則終止了北京中期時代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對旗下基金銷售業務的辦理,此外3月內還有格林基金終止了一路財富和錢景基金兩平臺的代銷業務,萬家基金終止了華融融達期貨的代銷業務等。

而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累計共有超過25家公募機構發佈公告,宣告結束與一家或多家代銷機構的合作。

記者注意到,在大部分公告中,代銷合作的終止包括基金的認購、申購、定期定額投資及轉換等業務,投資者的贖回操作則並不在其中。也有少數機構會在公告中同時宣佈終止贖回操作,對此記者從有關機構處獲悉,投資者未做贖回處理的,公司將直接爲投資者將存量份額轉至直銷平臺。

近年來,在監管趨嚴和強競爭趨勢下,基金代銷機構也在加速出清。事實上,正如公募行業不斷加劇的馬太效應一般,在基金銷售端,無論從產品銷售數量還是保有量來看,頭部機構的優勢也都始終更爲顯著。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我國共有477家公募基金代銷機構,其中天天基金代銷基金數量9947只,以覆蓋率84.93%拔得頭籌,187家的代銷基金家數同樣位居首位頭籌。11家機構的代銷數量在9000只以上,其中包括盈米、螞蟻、京東、同花順等互聯網平臺。82家機構的代銷數量則在5000只以上。但與此同時,也有255家代銷機構的代銷產品不足千隻,佔比過半。

保有規模方面,代銷機構同樣呈現出“強者恆強”的局面。中基協公佈的2023年4季度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保有規模數據顯示,螞蟻、招商銀行、天天位列非貨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前三,分別爲12723億元、7735億元和5496億元。在非貨基金銷售保有規模前100名單中,保有超1000億元的僅有21家,第100名的保有規模則爲34億元,與榜首的規模差異達到萬億元量級。

而進一步來看,即便是在上述的保有規模“百強榜單”中,經統計也依然有26家代銷公司相比上一季度的代銷基金公司家數環比有所下滑。

“以前可能大家找代銷都求‘大而全’,一簽就籤很多渠道,但最後卻發現效果也沒有很好。”一家近期精減了代銷渠道的公募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最近我們的電商部也在對互聯網代銷平臺做‘精挑’,可能這也會是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未來公募行業的大勢所趨。”

兩大取捨考量

記者從多家年內對代銷平臺進行了清退的公募機構處瞭解到,其所在機構近期會定期對旗下代銷平臺進行統一評估、對比和排名,從而確定是否有再合作的必要。

而在其中,“流量性價比”和“合規風險”是兩大核心評估維度,這意味着被優化的平臺普遍具有兩大特徵:

一是缺乏帶量優勢。充足的業務量是銷售平臺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在公募端最基本的考覈指標。有受訪對象坦言,隨着公募行業自去年下半年全面進入降本增效階段,考慮維護代銷平臺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性價比不高的小平臺難逃被解除合作的命運。

也有少數平臺是在機構發起“分手”前就主動尋求終止代銷業務,原因往往是經營不善註銷關停,又或是轉移主業。完成客戶遷移之後,其中一些機構平臺會向監管申請註銷銷售許可證。

當前,已有多家銷售機構主動提出了銷售業務的註銷申請。其中證監會官網顯示,2024年2月8日,經華融融達期貨股份有限公司申請,根據有關規定,中國證監會決定註銷華融融達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許可證。

二是存在合規風險。銷售機構的風險暴露存在多種類型,而明面上直接擁有監管處罰的“案底”,在公募機構的評估面前無疑會首當其衝成爲扣分項。

記者查閱發現,年內多家被終止合作的代銷機構,先前均接到過監管罰單。例如2023年12月25日,安徽證監局對華融融達期貨合肥營業部採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並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此前,錢景基金也曾被北京證監局責令改正,並暫停銷售業務6個月。據悉,錢景基金在銷售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私募基金、與全資股東混同經營、內部控制不健全且未對基金銷售業務的合規性進行有效監督、與不符合監管部門資質要求的機構合作開展私募基金銷售、未能妥善保存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資料等問題。

而另一類風險,則屬於尚未爆發、但能夠“在日常合作中感知到”的隱患。例如一家中小型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舉例稱,在行業的一些三方代銷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不到位的問題。

“一些投資者適當性的內容其實是需要代銷方面配合完成的,比如說要求投資者在購買之前必須完成風險測評。但在我們對不同代銷平臺銷售鏈路的調查中,會發現某些平臺存在繞過測評依舊可以實現基金購買的情況。”該人士表示,“一旦出了問題,雖說問題本源在代銷平臺,但會爲基金公司帶來風險。因此我們會定期做一些排查,時刻關注代銷平臺在整個銷售過程中是否存在類似的瑕疵。”

不過,種種精挑細選的考量,也並不意味着公募機構不再尋求銷售渠道的拓展。

例如去年7月,曾有爆料稱抖音或將入場基金代銷,儘管後來抖音相關人士迴應否認了公司申請基金銷售牌照和開展測試的事實,但據記者瞭解,由於其體量和資源轉化力對基金公司極具吸引力,且銷售模式被認爲或將與現有的頭部互聯網平臺類似,當下多家頭部公募機構仍在持續關注抖音的基金銷售牌照或銷售資格動向,並對未來可能到來的入駐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