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盤點之“自動駕駛”:城市NOA賽道“戰火猛烈”、L3落地啓動倒計時

財聯社1月7日訊(記者 張屹鵬)智能化行至“下半場”後,主機廠、自動駕駛企業及供應商對於自動駕駛等級的選擇不再各執一詞,以L2+/L2++、L3爲主線的發展路徑開始形成“統一戰線”。

“2024年、2025年,智能駕駛的應用路線會逐步清晰。”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單車智能會快速發展,成爲功能疊加的發展模式。“從泊車到行泊一體,再到L3級的車道跟隨,不斷升級發展軌道,大量的智能模塊會陸續上車,這就是單車智能的發展模式,最終到有一天走向L4。”

“開城大戰”一觸即發 城市NOA成“試金石”

“NOA是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的正確打開方式,而城市NOA相對於高速NOA難度要大很多。”業界普遍認爲,想要實現城市NOA,需要龐大數據、場景支撐,這是一項複雜且佈局成本極高的工作。“城市NOA是輔助駕駛裡的天花板,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功能。通過持續打磨城市NOA功能,可以不斷反哺L4技術,最終實現無人駕駛,所以它也是無人駕駛的入門檻。”輕舟智航聯合創始人、CTO侯聰表示。

“高精地圖”成爲城市NOA面前的首座大山。高精地圖方案相對較低的技術門檻看上去具備先天優勢,但隨之而來的採集難、數據昂貴、週期長、迭代難等問題,勸退了越來越多的車企。“重感知、輕地圖”路線悄然成爲主流選擇。“有圖無圖都能開!”過去一年,這句話成爲了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的“口頭禪”。

規避高精地圖高昂的採集成本和難以泛化應用的難題後,針對城市NOA的“開城大戰”一觸即發。

去年12月底的問界M9發佈會上,餘承東表示,問界M9全面升級HUAWEI ADS 2.0高階智能駕駛系統,搭載全新設計的192線激光雷達,通過GOD(通用障礙物檢測)網絡2.0和RCR(道路拓撲推理網絡)網絡2.0,可精準識別車輛、行人、交通設施與標識、樁筒等。“不依賴高精地圖,全國都能開、越開越好開的高階智駕體驗即刻開啓。”

智己汽車方面在同月宣佈IM AD高速NOA貫通全國,並公佈了IM AD城市NOA的時間表——LS6城市NOA將於2023年底開啓用戶公測,春節前陸續推送,上海地區率先開放;2024年4月,城市通勤模式先行版將上線;2024年年中,城市NOA將正式邁入無圖時代;2024年內,通勤模式將覆蓋全國100城;2025年,邁入Door to Door(全場景通勤)時代,實現絕大多數場景下的自動駕駛。

此外,奔馳、蔚來、小鵬、理想、阿維塔等主機廠,以及供應商領域的毫末智行、英偉達等,紛紛拿出了城市NOA的規劃,雷軍亦直言,將在今年底開通100個城市領航NOA。自動駕駛賽道上,關於“城市NOA是衡量汽車智能駕駛水平試金石”的觀點已成爲業界共識。

L3推進提速 行業、企業躍躍欲試

L2+/L2++如火如荼上車的同時,更高級別的L3已蓄勢待發,並在2023年取得政策上的有力支撐。

去年4月,餘承東曾高調宣稱,在AITO問界M5華爲高階智能駕駛版上首發的華爲ADS 2.0,已無限接近L3高階智能駕駛,該系統可以將因注意力不集中和路況複雜造成的交通事故減少90%。兩個月後,餘承東再次力挺L3,直言華爲將於2025年走向L3級自動駕駛的商用。

但與此同時,關於L3的發展仍存有爭論,基於駕駛權交接、高成本、法律法規等挑戰,有“悲觀論”者認爲,“即便十年之後,L3也不會真正實現”。

各執己見、分歧猶存,但這些並未影響L3按部就班地推進,甚至已顯現加速之勢。據記者統計,自11月17日工信部等四部委發佈《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對L3/L4准入和上路試點項目的申報方式、測試要求、責任界定等內容進行規範後,已有十餘個汽車品牌獲得了“L3級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其中包括奔馳、寶馬、問界、比亞迪及路特斯等。

“未來,寶馬將密切關注中國法規的要求,並致力於以最高級別的安全標準開發自動駕駛系統,在合適時間將L3級自動駕駛功能推向市場,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智駕的高階需求。”寶馬方面表示。

L3試點的提速亦激起了資本市場的浪花。此後幾日,車聯網板塊多次出現早盤拉昇,金溢科技、深城交、萬集科技、永安行、啓明信息、德賽西威等“漲聲一片”。

L2+/L2++、L3的同步發展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的領先優勢。Canalys報告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配備L2+輔助駕駛功能(ADAS)的輕型車銷量達到63萬輛,搭載率達3.1%。其中,德國,美國,以及中國三個已經佈局L3輔助駕駛的市場,配備L2+ADAS的車輛銷量佔全球銷量85%,分別達到1.4萬輛、17萬輛和35萬輛。

“中國市場L2+滲透率連續三個季度全球第一,在第三季度達到5.7%。預計2023年全球配備L2+ADAS的輕型車銷量有望達到200萬輛。2024年銷量將翻倍增長至450萬輛,滲透率增長至5.5%,其中,中國市場將保持全球領先地位。”Canalys報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