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推動「農村送暖」 改善弱勢餐食問題

(陳吉仲打彈弓。圖/農委會提供)

因受疫情及國際情勢影響,導致物價漲幅與經濟壓力日增。爲確保國人能獲得安全、營養和充足的食物,農委會編列今年因應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特別預算,透過食農教育、地產地消及鼓勵公私協力,達成支持在地農產業,照顧農民及農村高齡或弱勢族羣等目標,並期藉由辦理「農村送暖」,改善部分農村弱勢族羣餐食問題,進而健全農村善循環、安定農民暖福利。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17日親赴彰化縣秀水鄉金興社區,瞭解社區辦理農村送暖與農村社區綠色照顧情形,並親自配送食材暖暖包,關心高齡者居家情形,讓獨居者感受到關懷與用心。

彰化縣秀水鄉金興村高齡者達300多人,雖社區發展協會有設置關懷據點,但因距離與可服務人數有限,今年彰化縣產業觀光發展促進協會積極協助辦理農村社區綠色照顧計劃,期照顧到更多農村社區高齡者,並配合農委會疫後強化農業韌性及農漁民協助措施,辦理擴大供餐服務與參與配送食材暖暖包,照顧農村社區、鄰近村裡高齡者與弱勢家庭的餐食營養。

2022年試辦農村社區擴大供餐與配送食材暖暖包,服務9.8萬人次,數個社區於供餐服務時,發現獨居長者居家安全問題,即時通報家屬與醫院,減少不可挽回之憾事,這不僅僅是一份餐食,而是及時的關心服務。今年擴大辦理,已有超過150個農村社區申請,預計可服務近60萬人,解決部分農村高齡者、弱勢家庭與學童之餐食營養問題。

該社區因應綠照計劃成立「綠樸高校」,辦理綠療育課程,包含食農教育或手工技藝(製鞋、制傘及料理)等,同時將節能減碳、循環利用及地產地消等概念融入課程與教材上,並鼓勵高齡者發揮所長,擔任「一日講師」,傳授智慧及經驗,以提升長者自我價值;另外該社區提供高齡者24節氣餐食營養,除參與綠療育課程長者外,亦提供不方便外出的長者餐食。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餐食部分食材來自高齡者於共餐菜園(不彎腰菜園)所種植的蔬果,不僅落實食農教育,也讓長者吃得好、吃得巧、吃出成就感。

除透過社區力量推廣,在地企業(富雨洋傘有限公司)也整合番花路沿線各店家、社區、果園、農場及特色產業,規劃產業體驗遊程,帶動地方共同發展,並將盈餘回饋弱勢族羣、長者照顧及青壯年創業種子基金。

透過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資源輔導規劃「幸福一條街 繁華番花道」,提倡「吃在地、食當季、順應節氣」,以環境教育、食農教育爲核心推出「跟着節氣去旅行」主題遊程,包含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食農DIY與在地節氣料理餐,並藉由場域設計無障礙空間,不僅讓一般遊客可以盡興體驗農村,也讓坐輪椅的長者,也可以來到農村體驗。

陳吉仲強調,此次農委會疫後強化農業韌性及農漁民協助措施,也期盼更多的企業認同政策理念,回饋在地鄉里,照顧農村更多弱勢族羣與高齡者,支持在地農產業永續發展、推廣食農教育、縮短食物碳足跡,讓受影響的國人與弱勢族羣在食物與營養方面能充分獲得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