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走市場化,農民是以團體還是散戶存在?

農業走市場化,農民是以團體還是散戶存在?

科技很負責任的告訴你,現在的農業就是市場化的一種具象化,真的以爲糧價是“優勝劣汰“後的產物?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首先要考慮的是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性,基於此,農民是以團隊、散戶存在,根本不重要。 雖然現在的耕地是以戶、以個人爲單位,承保責任制存在,這會導致土地過於分散,無法形成規模、標準、科學化的種植,但與此同時,這讓14億人吃飽飯了,而糧食的價格以及種收都是建立在以國家政策爲主導的基礎上,畢竟這些都是民生,國家採用的是才保證老百姓有收入的前提下,儘量穩住民生必需品的價格。 如果有一天,農民的土地託管,也就再次迴歸到計劃經濟那種種植方式,而農民只擁有之前耕地的分傭權,至於如何種、用什麼種、種了之後收穫多少,這都與他們無關。如果真達到了這種狀態,那國家就會根據市場的供需來改變種植種類,從而叨叨調控市場的作用,那麼也就是說這個所謂的農業市場化是一直存在的。 只不過國家爲了保證農民的利益,這種市場化的自由度特別低而已,它存在的意義是保障所有的老百姓有糧食吃、且能買的起糧食,而不是利用這些糧食來賺錢。所以,如果想要好好的發展農業, 未來必然是將耕地再次集中到某一羣人手裡,然後規模化、系統化的種植,而農民只享有分傭權,然後再以“農工”的身份介入生產,享受工資和分傭雙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