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嬰打完B肝疫苗冒紅疹發燒險死 原因卻和泡奶2習慣有關

新生兒長紅疹,臨牀經驗豐富的醫師可正確區分是皮膚過敏或細菌感染引起,若是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恐會發生全身連鎖反應造成新生兒敗血症。(烏日林新醫院提供/盧金足臺中傳真)

臺中市烏日區一名滿月的小女嬰,打完第二劑B型肝炎疫苗,隔兩天皮膚開始出現紅疹,家長以爲是預防針副作用,第四天還發燒,食慾降低不喝奶,收治的醫生依女嬰紅疹外觀與分佈,懷疑細菌感染造成的皮膚病變,屬於敗血症前兆,採用廣效第三代抗生素治療,不到一天活動力、食慾恢復正常,皮膚紅疹消退,爸媽慶幸提早就醫。

烏日林新醫院過敏氣喘科主任暨小兒科醫師賴永清表示,新生兒各方面機能尚未發育完全,皮膚表層抵抗力遠低於一般人,粗判可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的感染,從皮膚進入後其細菌毒素引起大片、多型性的暗紅皮膚疹子,這時必須由臨牀經驗豐富的醫師,正確區分是皮膚過敏或細菌感染引起。

所幸小女嬰趕在細菌進入血液引發敗血症的前6小時,在初期皮膚表現時立即給予第三代廣效抗生素治療成功抑制,若是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恐會發生全身連鎖反應造成新生兒敗血症,更會迅速導致組織壞死、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後果不堪設想。

醫師指出,綠膿桿菌主要是飲用到污水、飛沫或傷口感染,當免疫力下降時,就有機會感染。

小女嬰的父母表示,有可能是泡奶會先用熱水泡勻,再加入未煮沸消毒的礦泉水降溫,另外也習慣用烘碗機同時消毒奶瓶與大人碗盤,懷疑可能是這樣導致小女嬰細菌感染。

賴永清提醒,無論是礦泉水、自來水,都需要煮沸消毒到達攝氏100度以上,且煮沸時間要3分鐘以上,雖然家用烘碗機有紫外線殺菌的功能,但烘碗機長時間擺放大人碗筷,內部角落容易滋生細菌,建議仍要分開消毒。

此外,每天寶寶洗澡不能光用清水沖澡,務必使用嬰兒香皂清潔皮膚表層,1天1次即可,但也不可過度沐浴,避免破壞皮膚保護層;最重要的是,3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只要發燒至38度,可能是細菌或病毒感染,都要儘快至小兒科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