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政變 肇因「向錢看」

OpenAI上演換將風暴。路透社

開創生成式人工智慧熱潮的OpenAI董事會突襲開除執行長奧特曼,如今幾乎所有員工都要求董事會下臺,否則就要追隨奧特曼跳槽微軟。究竟董事會與奧特曼爲何決裂?這家打造ChatGPT、市值達八百多億美元的公司,最終將被微軟整碗捧走?

二○一五年,科技業大咖馬斯克、奧特曼、領英創辦人霍夫曼等人共同創辦OpenAI。金融時報報導,它以非營利機構形式成立,由董事會監管旗下諸多分支。這些創辦人想讓OpenAI專注研發,確保開發安全的通用人工智慧(AGI),成果與衆人同享,避免被谷歌等大企業壟斷。AGI是指具有自我學習和思考能力的人工智慧,能完成人類所能完成的任何智力任務。

非營利架構的董事會能有效抵抗外界商業壓力,提供發展中技術必要保護。然而OpenAI初期進展緩慢,二○一九年燒光了馬斯克等人捐的一點三億美元,這時奧特曼與馬斯克爆發路線之爭。馬斯克堅持非營利,由他來接管公司;奧特曼認爲應轉型走傳統私營公司模式,融資、營利然後上市。

馬斯克後來退出,OpenAI在二○一九年轉型成立私營子公司募資賺錢,母公司OpenAI則維持非營利架構。微軟在這時投資了十億美元,其他知名創投基金也跟進。

從這點看,奧特曼拯救了OpenAI,讓公司撐到二○二二年底推出ChatGPT,就此一飛沖天。今年初微軟加碼投資一百億美元,獲得將ChatGPT整合進Bing搜尋引擎的授權,也幾乎將OpenAI的權利都買下。

但OpenAI內部理想派開始不滿奧特曼,認爲他與魔鬼交易;爲首的是首席科學家蘇茲克維,他也是董事會突襲推翻奧特曼的「四寇」之一。

理想派認爲,OpenAI已不愁錢,但奧特曼仍激進募資,想從中東拿到千億美元生產AI晶片對抗輝達,並和蘋果合作研發AI硬體等。他們認爲,現在應慢下腳步思考公共利益,不該偏離初心。

二○二三年,OpenAI董事會縮編到剩六人,蘇茲克維在內的理想派佔四席,現實派的奧特曼與董事長布羅克曼佔二席,爲這場政變大戲埋下伏筆。而理想派發難,恐和微軟有關。

OpenAI與微軟協議設有霸王條款,規定所有技術授權在OpenAI實現AGI後將作廢,判斷是否實現的決定權則握在OpenAI董事會手上。換句話說,蘇茲克維可藉此掐住外部股東咽喉,一旦技術突破就切斷合作,作爲防範AGI被科技巨擘濫用的最後防線。

外界猜測,微軟可能即將動作,包括全資收購OpenAI、改組董事會並驅逐蘇茲克維,化解這道條款。這迫使理想派決定先下手。

然而,奧特曼遭開除後,外界紛紛指責董事會專斷,微軟立即僱用奧特曼,加上幾乎所有員工表態與奧特曼同進退,逼得蘇茲克維廿日認錯。這場AI宮鬥,微軟恐成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