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血便才1年竟腸癌二期 醫揪「3原因」誤診斷

大腸癌的表現包括血便、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帶血或黏液等,民衆若有這些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示意圖/ Shutterstock )

一名50歲的男子去年起發現大便偶爾有出血情況,不知是痔瘡還是腫瘤造成,而做了大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確實有痔瘡情況,但未發現大腸癌病竈,男子近期再做了一次大腸鏡檢查,卻發現大腸內有一顆2公分的腫瘤,確認爲大腸癌二期。醫師表示,清腸是否徹底等3因素會影響大腸鏡篩檢成效,因而延誤診斷及後續治療。

該男子疑惑爲何去年的大腸鏡檢查未發現異狀,對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樑程超說明,大腸鏡檢查是否完整有幾個重要因素,包括檢查前有無嚴格執行低渣飲食、清腸是否徹底、檢查範圍是否做到全大腸等。

樑程超表示,大腸癌是一種進展相當緩慢的癌症,從腺瘤性瘜肉進展到大腸癌,約需要5~10年,不太可能僅一年時間就發展成大腸癌第二期;男子前次檢查沒有找到大腸癌病竈可能與清腸不夠乾淨造成檢查盲點,或是腫瘤位在一些腸道容易被忽略掉的轉角導致,所以民衆即使在大腸鏡檢查未發現病竈,但後續仍有異常症狀,建議還是主動安排檢查。

他表示,大腸癌若早期發現,預後非常好,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達95%、第二期與第三期的5年存活率分別約80%與65%,而第四期則大幅度降低至約10~20%。

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爲國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樑程超提醒,大腸癌的表現不僅血便症狀,還可能出現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帶血或黏液、體重莫名減輕、排便不完全感、缺鐵性貧血;民衆若有這些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