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敲定AI協議 限制生物辨識技術
歐盟歷經40小時談判,敲定AI協議;限制執法單位使用生物辨識技術。圖爲在中國國際軟件產品和信息服務交易博覽會上的機器人與真人互動。(中新社)
歐盟於8日達成管理人工智慧(AI)的臨時協議,讓歐盟或將成爲全球首個頒佈完備AI法規的區域組織。該協議涉獵廣泛,包括資訊揭露義務、著作權保護、限制執法機構使用生物辨識技術、禁止社會評分制度,並針對違規行爲祭出最高11.8億臺幣的罰款。
據《路透》及《法新社》報導,歐盟各成員國和歐洲議會歷經近40小時談判,最終達成這項協議,並將於未來數日確認協議具體細節,一經批准,法案將於2024年初生效,2026年正式實施。歐盟內部市場事務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在社羣網站X表示:「這是歷史性的一刻。這項協議不僅是AI操作守則,更是歐盟新創企業和學術人士引領全球AI的起點。」
協議要求ChatGPT和通用人工智慧系統(GPAI)等基礎模型必須遵守資訊揭露義務,包括撰寫技術文件、遵守歐盟著作權法,並公佈訓練模型的內容摘要。
另一方面,協議禁止從監視器或網路攝影機中擷取不特定使用者的臉部影像,也禁止建立社會評分系統,或以生物識別技術推斷政治傾向、宗教和種族。政府僅可於公共場所針對恐怖攻擊等威脅或重度犯罪的嫌疑人使用即時生物識別監控。
此外,協議也保護使用者權利,使用者有權進行投訴,違規行爲的罰款最低爲750萬歐元(新臺幣2.5億)或營業額1.5%,上限則高達3500萬歐元(新臺幣11.8億)或全球營業額7%。
然而業者似乎已有反對聲浪,職業團體「數位歐洲」(Digital Europe)批評協議爲企業造成額外負擔,總幹事達爾(Cecilia Bonefeld-Dahl)表示:「我們支持針對AI的用途而非技術本身來制訂規範,但最後演變成直接管制基礎模型,可謂顛覆我們的預期。」
世界各國政府致力以法規平衡AI技術帶來的優勢與伴隨而來的隱私風險。中國已於8月施行全球首部針對生成式AI的法案〈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要求產品發佈前提交安全報告並取得政府許可。美國總統拜登於10月發佈行政命令,要求業者與政府共享安全測試結果,日本預計在今年底發佈相關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