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鄉村振興“領頭雁”
每天上午,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昆河鎮和平村的新光便民市場總是熱鬧非凡。今年65歲的董秀明早早就開門迎客,“去年倉儲冷鏈項目建設完成後,市場環境更好了,商品的倉儲保鮮也更方便,來的市民更多了。”董秀明說。
“便民市場一年能給村小組帶來300多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帶動數百名村民就業。”和平村東二村小組黨支部書記焦金喜介紹,這些年和平村幾個農貿市場發展良好,離不開村兩委的統籌謀劃。
“和平村的‘舞臺’其實很大,年輕人在這裡大有可爲。”和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剛說。2018年,陳剛上任不久便奔赴各地,同村裡“有志”“有技”青年談發展、談規劃、談鄉愁……當年便有10多名高學歷村民決定回村跟陳剛一起幹。
和平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負責人陳偉告訴記者,自己回村時正趕上建設沼園農貿市場,“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推動項目落地見效”。
“我們的下轄村是典型的城郊村,土地少、一產弱,爲此我們把鄉村產業振興的重點放到了服務業上。”昆河鎮黨委書記張勇介紹,近年來,昆河鎮立足產業基礎,發揮近郊區位優勢,積極發展農貿市場、倉儲配送中心等特色產業。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張勇介紹,近年來,昆河鎮注重人才儲備,培養愛農村、懂經營、善管理的項目人才,服務村集體經濟項目,注重引進和培養優秀人才,將其納入村級“鄉村振興人才庫”,爲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
南排村把重點放在吸引外來人才和資本上。走在古色古香的“南排北巷”美食街,美食香味不時飄來。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孫佔恆告訴記者,這裡原來是村民的庭院。“我們在鎮裡支持下,引進了第三方公司。他們出人才、資金,我們提供場地及配套服務等,共同打造‘南排北巷’特色美食品牌。目前已有多家餐飲品牌入駐,並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不僅盤活了村集體經濟,還帶動了村民就業。”孫佔恆介紹,近年來,村兩委還積極吸納年輕力量,目前已有多名大學生在村裡工作。 (經濟日報記者 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