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雷軍的人多了,怎麼就智己翻了車?

“明嘲暗諷”、“致敬捧殺”……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已經“捲到無法再卷”的地步時,各大車企試圖使出渾身解數來賣車。

“貼臉式”對比,這個曾經被智能手機廠商用慣了的銷售方式,如今隨着小米汽車的入局被搬到了車圈,而且,熱度足足持續了半個月之久。

但並不是所有的車企都可以很好地運用這一招。智己L6發佈會的“翻車”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從發佈會上,智己L6和小米SU7相比時一個參數的錯誤,到整個營銷策略、產品影響力遭受負面指責,智己L6發佈會上的失誤,除了對“貼臉式”營銷方式運用不熟練外,更反映出了其在產品實力和市場定位上的不足。

作爲上汽集團旗下的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智己自誕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

只是,儘管背靠強大的產業鏈和研發實力,但智己汽車在市場的表現卻並不如預期,甚至隨時有可能成爲下一個被行業淘汰的玩家。

這次發佈會後,智己更是被貼上了“碰瓷式”營銷的標籤。

“貼臉式”營銷司空見慣

小米連發三文,智己連夜道歉,硬蹭小米SU7流量的智己L6,搬起石頭狠狠地砸了自己一腳。

而就在“吃瓜羣衆”以爲兩家車企的輿論戰暫時告一段落時,4月10日下午,三次正式致歉後的智己在官方微博表示,“智己汽車的官方直播間、官方賬號評論區、經銷商門店的直播間集中出現大量使用侮辱、誹謗、人身攻擊言語的各種騷擾行爲!”

該條微博中,智己還提到,“今天我們公開曝光這些明目張膽的網絡暴力,並將部分截圖公佈給各位網友,我們相信廣大網友的分辨力和正義感。”

批判網暴,本身沒錯,但智己在此前的發佈會風波未平息時做出如此表態,效果顯然不會如意。

11日,智己再有新動作,公開了向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的舉報信。

公開信寫到,網暴是有組織的,毫無底線,遭受了流量霸凌。希望能嚴懲有組織的網暴,營造良好網絡環境。

輿論的根本,是智己在L6發佈會上,對比小米SU7 MAX時,對於SU7 MAX的前電機描述產生了事實性錯誤。

這一錯誤,不僅直接“引火燒身”,也讓智己L6整場發佈會的“貼臉式”營銷遭到更多質疑。

整場發佈會,智己L6從外觀到技術,甚至是車內的智能生態,處處都在和小米SU7做對比。

比如,爲了強調內部空間很大,智己提到“1米81的成年人也能在智己L6的車內舒適地伸展身體。”

而在小米SU7發佈會上,小米創始人、CEO雷軍多次強調,“我的身高真的是1米81。”

智己L6後排膝部空間的大小不會造假,但也難免不讓人認爲這是在“硬蹭”小米SU7的流量。

《虎嗅》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早在L6上市發佈前,其實內部就有兩種不同聲音:‘硬蹭小米會不會風險太大了’。”

“貼臉式”對比,倒也無可厚非。

畢竟早在智能手機時代,把友商產品搬到自家產品發佈會的PPT上,進而對產品性能逐一進行對比,早已成爲一種商海戰術或者是流量密碼。

從小米、華爲再到榮耀、VIVO,無一例外,自家新機發布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友商最新產品的名字,之後從性能參數、拍攝技術,甚至機子薄厚進行相互比較。

隨着這一營銷方式的日漸成熟或獲得行業認可,PPT上友商的名字也從“友商”或產品型號局部打碼演變成“毫不避諱”,進而達到“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突出自家產品優勢的同時,營造出‘贏家’”的目的。

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玩家成爲造車大軍中的一員。尤其是隨着華爲和小米的加入,這一方法更是被平移了過來。

2023年智界S7發佈會上,特斯拉Model 3成爲了被頻繁提及的車型,也被視爲智界S7的直接競品。而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小米SU7發佈會上,擅長營銷的雷軍更是將此法用到了極致。

雷軍甚至在發佈會上直言,特斯拉選裝顏色加價8000元,小米SU7就加價7000元,足足少了1000塊。“小米SU7的定價策略就是盯着Model3的價格。”

只是,既然如此“老套”的營銷方式,爲何到了智己這裡就上演了一出“史詩級大翻車”呢?

流量“硬蹭”背後

如果說小米發佈SU7時對標特斯拉,還能體現出一些中國品牌努力向上、追趕世界潮流的態度和勇氣。那智己這次對標小米,則完全成了一場“自我感動”。

一來,放眼整個車圈,智己的存在感並不高。

背靠上汽集團、上海浦東張江高科以及阿里巴巴,從誕生之時起,智己就被認爲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孩子”。

但活到今日,智己並沒有在市場上博得太多關注。

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的消費者告訴《鳳凰WEEKLY財經》,智己在自己的大本營上海,存在感都不強。

“在上海,主要車型是特斯拉、蔚來、比亞迪等品牌,智己連大本營的市場都沒有攻佔下來,可想而知在其他城市的發展也不容樂觀。”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告訴《鳳凰WEEKLY財經》,在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中,智己已經處於邊緣位置,可以被歸爲三線車企,蔚來、小鵬是二線車企。

“換句話說,就是隨時可能會出局。但小米汽車,雖然身爲後來者,卻在當下成爲了最紅的車企之一,兩家車企之間的流量並不同級。”

這一點,從智己的銷量中,也可以得到印證。

2023年年初,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曾透露,“智己汽車2023年銷量目標爲4.5萬輛,到2025年,希望能夠達到20萬-30萬輛的產銷規模。”

但根據上汽集團公佈的數據,2023年,智己汽車全年累計銷量爲3.82萬輛,雖同比大增665%,但並未完成年度目標。

到了2024年,智己的銷量更是已經跌出新造車企業排行榜。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據,2024年前三個月,智己的月銷量分別爲5305輛、2000輛和2696輛,一季度累計銷量僅爲10001輛。

然而,根據劉濤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透露的數據,2024年智己汽車目標銷量爲12萬-13萬輛。想要達成該目標,智己需要月均銷量1萬-1.08萬輛,所需全年同比增長爲213.32%-239.43%。

但從目前智己已經完成的銷量數據來看,尚不及劉濤公佈的銷量目標的8%。完成率極低之外,智己想要堅持達成上述目標,接下來的月銷至少要在1.2萬輛。

二來,與其它車企蹭小米SU7流量時所採用的“內涵”、“致敬”等較爲委婉的表達方式相比,智己的選擇是“硬剛”。

畢竟,在如此重要的產品發佈會上,把友商的性能參數寫錯,很難不讓人產生懷疑。

甚至在隨後的道歉信中,智己諸如“對標近期同級流量熱議的小米SU7”“均爲行業頂尖的技術標準”“是我們尊敬的競爭隊友”等措辭,依舊給人一種“小米SU7這波流量,就算是道歉也不能錯過”的感覺。

原本實力不濟,再強行給自己賦予“頂尖”的標籤,泡沫吹得越大,破碎時聲音就越響。

此外,爲了讓發佈會更加博人眼球,智己在“貼臉”小米SU7之外,還開啓了“自憐模式”。

發佈會現場,智己CEO劉濤在強調員工的努力時爆料,“我們的同學,甚至連自己小孩子的出生都會錯過”“在短期當中連續四次羊”“把年幼的孩子送去寄宿制學校,一週才能匆匆見一面”……

只是如同“diss”小米SU7“翻車”一樣,這一段演講並沒能討好網友,反而是智己的企業價值觀遭受質疑。有網友直言,“這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太恐怖了。”

上汽還有誰?

作爲上汽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智己擁有強大的產業鏈和研發實力背書,這使得它在產品研發、生產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然而,正是因爲背靠上汽集團,智己才更需要流量。

2023年,上汽集團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中,上汽將2025年的新能源車年銷量目標定爲350萬輛。

要完成這一目標,身爲上汽高端電動車版圖重要落子的智己,就需要逐步承擔起更多銷量任務,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畢竟,被譽爲“上汽雙子”之一的上汽飛凡,或已經很難再爲智己分擔銷量壓力。

飛凡R7 圖/飛凡汽車

今年3月,一則“飛凡汽車要裁員70%”的消息不脛而走。

雖然飛凡方面很快便出來闢謠,“一切安好”,並表示,“飛凡汽車在確保獨立運營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化‘輕資產’戰略將保持獨立運營。”

但在外界看來,這似乎並沒有正面迴應裁員一事。

作爲上汽集團投資成立的獨立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上汽飛凡的銷量可以說是相當慘淡。

官方數據顯示,上汽飛凡在2022年和2023年的年銷量分別爲1.45萬輛和2.14萬輛,與此前飛凡汽車前CEO吳冰立下的“到2025年,飛凡汽車將成爲中高端智能電動汽車頭部企業”的目標相差甚遠,甚至說已達成無望。

此外,即便不跟比亞迪相比,與廣汽有埃安、吉利有極氪、奇瑞也與華爲合作推出智界來說,包括名爵、上汽大通、上汽大衆、上汽通用五菱和寶駿等品牌在內的上汽旗下新能源車,均未在國內市場掀起風浪。

基於此,智己之於上汽的意義便不言而喻。只是目前來看,智己尚未擔起大任。

究其原因,張翔表示,在造車新勢力普遍“燒錢”的大背景下,上汽集團依舊在用傳統車企的思維和運營模式在運營智己。

“其它車企在加大力度做市場營銷與宣傳,但不管是上汽還是智己,都選擇了保守的做法,量入爲出。”

張翔進一步表示,其次,身爲傳統車企巨頭的上汽集團,在向新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並沒有很成功。智己的定位是高端品牌,可高端品牌的形成,是需要基礎的。“我個人看來,上汽更需要把榮威和名爵的新能源車做好,之後再去發展高端。”

如張翔所說,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上汽集團的全年銷量達到了502.1萬輛,但新能源車的銷量卻只有112.3萬輛,不足整體銷量的三分之一。

知名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則表示,上汽想要在新能源競爭中破局,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定位與品牌定位,並在某個差異化定位認知上,成爲消費者的首選品牌。

“除此之外,上汽也需要在技術研發、產品質量、用戶體驗等方面持續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如若不然,只靠蹭流量很難再形成過往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詹軍豪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