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域物種調查 發現新魚種大鱗短額鮃

澎湖科大與高雄科大及澎湖在地食魚教育團隊年年有鰆合作,調查澎湖地區丁香魚及底拖網漁業混獲物種,意外紀錄到臺灣首次發現的大鱗短額鮃,並獲國際期刊接受,近期內將發表。

澎湖科大教授林寶安主持「與海爲生-澎湖混獲資源化與海洋食魚教育計劃」大學社會責任(USR)計劃,與高科大養殖系何宣慶教授研究團隊及澎湖在地食魚教育團隊年年有鰆合作調查澎湖地區丁香魚及底拖網漁業混獲物種。目前已紀錄到200多個混獲魚類物種,其中除了部分待確認物種外,也紀錄到臺灣首次發現的大鱗短額鮃。

澎湖科大新聞稿指出,大鱗短額鮃屬於左鮃科,1908年首次發表於印度洋,後在日本及菲律賓亦有紀錄。但臺灣未曾有紀錄過。此次計劃針對赤崁地區的丁香漁業混獲進行採樣調查,在其中發現4個未曾發現過的比目魚樣本,經過比對文獻且與日本學者討論後,確認是臺灣首次紀錄的大鱗短額鮃。

過去10年,何宣慶與日本學者合作研究臺灣鮃科魚類,已經描述3個新種及多個臺灣新紀錄,這次在澎湖也採集到10魚種的比目魚,臺灣的比目魚多樣性高。此次與在地團隊年年有鰆合作,常態性派員前往採集,一開始在採集的時候就已經發現有幾個特殊的樣本臉頰上有橘色斑點,經判斷應該是以前從未見過的。此次新紀錄的文章已獲國際期刊Zootaxa接受,將在近期內發表。

澎科大指出,大鱗短額鮃的主要特徵爲雄魚的盲側臉頰具有許多橘色斑點,兩眼間有兩條深色條紋以及有眼側具有白色圓斑等。此次採集到的4個樣本有3個爲雄性,1個爲雌魚,均爲小於6公分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