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賣不掉纔開餐廳」金色三麥如何登上股價200元俱樂部?

(圖/今週刊提供)

本土精釀啤酒品牌金色三麥在6月底登錄興櫃就躋身2百元俱樂部行列,看金色三麥如何從老牌啤酒廠如何3年獲利成長逾5倍?

身穿棒球衣,手裡拿着啤酒杯,眼前理着光頭、笑得爽朗的大男孩,是本土精釀啤酒龍頭金色三麥二代掌門人、現年四十歲的董事長葉冠廷。

採訪這天,來到金色三麥旗下,位在大巨蛋遠東Garden City商場的新品牌SPORTS NATION主題餐廳,他自豪地介紹店內寬達8.3米的環狀螢幕,以及全球首座電子酒精交易所,裡頭的20種酒款採以量計價方式販售,就像股票一樣會隨成交量漲跌,充滿互動和娛樂性。

「我的目標,是打造『夜間星巴克』,一個讓人安心放鬆的連鎖夜生活場域。」葉冠廷野心勃勃地說着,語氣裡盡是自信。

目前,該集團在全臺共有10個品牌、39個據點,包含連鎖精釀啤酒餐廳金色三麥 Lebledor、漢堡餐廳三麥Burger和自助調酒吧BLAH BLAH等,是目前臺灣規模最大的連鎖餐、酒集團。

攤開財報,2023年,該公司營收19.46億元,年增30%,每股稅後純益更高達10.54元,賺逾一個股本。亮眼成績也帶動股價走揚,6月26日,金色三麥以每股168元參考價登錄興櫃,首日漲幅高達8成,突破300元,儘管後續股價拉回,仍名列兩百元俱樂部。

獲利成長關鍵 產品多元化

表面上,金色三麥的營收和股價表現,是受惠疫情後餐飲需求爆發,加速展店帶動業績所致。但其實,讓公司獲利突飛猛進的關鍵,來自葉冠廷打破框架的決心。

「你不要看這裡是金色三麥的新餐廳,但牆上20款飲料,啤酒只有3款!」站在花費上百萬打造的自助取酒牆前,葉冠廷直言,啤酒雖然仍是市佔最大的品項,但近年他發現,年輕世代消費者有愈喝愈少的趨勢,旗下有兩座啤酒廠的金色三麥,自然也面臨產品去化壓力。

「畢竟最初就是因爲啤酒賣不掉,我們纔開餐廳的。」回憶起與父親葉榮發的共同創業之路,葉冠廷不諱言,一開始是爲了增加與客人交流頻率,推廣自家產品,纔在2004年,成立金色三麥餐廳品牌。

好不容易熬過前7年虧損,開始獲利之際,2019年新投產的二廠,卻又遇上產能過剩,「我必須找出更多機會。」回憶當時,葉冠廷忍不住苦笑。

他沒有沮喪太久,釀酒師出身的葉冠廷觀察,疫情後,年輕人攝取酒精的濃度雖然降低,但仍願意嘗試新事物,若能增加產品多元性,就有機會吸引消費者。

葉冠廷的第一步是帶領團隊,開發時下最受歡迎的即飲型低酒精飲料(Ready To Drink,RTD)和罐裝啤酒,將臺灣水果、茶葉等元素加入啤酒當中,也找來亞洲50大酒吧Bar Mood創辦人吳盈憲合作,聯名推出調酒。根據金色三麥統計,光是去年推出的首支罐裝風味啤酒「晃晃白啤」,半年銷量就突破20萬。是全年銷售第二名,僅次經典的蜂蜜啤酒。

最關鍵的,是打造價格透明、輕鬆的飲酒空間。

引進自助取酒系統 輕鬆購買

「一般人第一次造訪不熟的酒吧,是會害怕的,畢竟多數人還是認爲,酒吧就是要酷、要帥、漂亮的人才能上門。」葉冠廷點出全球普遍夜生活的痛點,直言酒吧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都是難以親近,加上價格不透明,難以擴大新客羣。

爲此,他調整酒水販售方式,從海外引進自助取酒系統,這項服務不只可減少現場人力配置,也讓消費者能依據自己想喝的分量,決定購買多寡,同時免除因爲跟店家、服務人員不熟,在溝通上的尷尬。

葉冠廷指出,當客人產生信賴感,願意嘗試不同品項、續杯的同時,公司也能因爲毛利較高的酒水佔比提升,增加獲利。2023年金色三麥酒廠的業績,已經佔集團整體營收的20%,比前年同期成長2成,證明消費者的習慣已經產生轉變。而他也透露,若這套商業模式能夠持續穩定營運,也不排除開放內部員工加盟展店。

靠着酒款多元性,和創新的自助式體驗,金色三麥確實在臺灣餐飲、啤酒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只是,不具名餐飲業者認爲,時下年輕人愛嚐鮮,但黏着度不高,如何長久經營,恐怕是金色三麥想要大舉展店得面臨的挑戰。

「重點不是我們賣什麼東西,而是我們提供什麼空間給消費者。」對此,葉冠廷迴應,他希望將金色三麥打造成一個多元飲品的服務平臺,未來就算是海尼根、臺啤也有機會在店內供應。他更發下豪語,最快二年後,金色三麥就有機會到海外展店,代表臺灣品牌到海外打國際杯。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圖/今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