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國小越來越小 桃市議員促與關懷據點結合發揮綜效

市議員陳睿生指偏鄉國小越來越小,力促學校與關懷據點結合發揮綜效,市長鄭文燦指示教育局擇校試辦。(蔡依珍攝)

桃園市新屋區位處沿海鄉鎮,11所小學越來越小,低於60人的迷你小學高達5間,市議員陳睿生感嘆:「長者都比學生多!」力促資源共享,像是和關懷據點結合,讓爺孫一起吃飯上課,發揮綜效。市長鄭文燦認爲共融方式可行,也是學校社區化的一環,指示教育局及社會局擇定1至2校試辦,讓日照中心、樂齡學習中心進駐學校。

陳睿生說,新屋區11所小學皆相距不遠,但學生人數分佈非常不平均,其中學生數低於60人的迷你小學高達5間,包括啓文國小51生、東明國小48生、笨港國小42生、北湖國小48生、社子國小41生,像是某國小曾經1年級只有2人來讀,「還是千拜託、萬拜託求來的!」

陳睿生直言,新屋銀髮長輩多,老年人口比例爲全市最高,有些地方甚至長者多於學生,在長照需求上比他區來得大,像是社子國小和社子關懷據點,同一面圍牆緊鄰,但40位長者擠在面積約50坪的關懷據點裡,社子國小41生則散落在偌大的校園,以資源的角度來看,多出來的學校空間可讓社區長照機構進駐,讓爺孫共用校園、一起上課,營養午餐也和老人共餐一起煮也能發揮1加1大於2的效益。

教育局長林明裕坦言,臺灣近年也因少子化廢了逾20所學校,「差點被丟雞蛋」,他以自己長年在教育工作現場的經驗,認爲讓孩子在共存共融的團體學習具有正面效益,不諱言鄉間小學尤其沿海面臨少子化衝擊,實際執行就算提供交通接送、筆電等設備,還是會面臨阻礙,建議在維持現有教育資源下,讓社區長者進入校園共學。

鄭文燦也認爲,善用學校資源來推動學校社區化有幾個方向,最基本的是開放運動設施,第二個是納入樂齡學習、終身學習等,第三是利用學校營養午餐設備,整合後當日照據點。

鄭文燦直言,學校整並的影響很大,先不考慮廢校或整並,以共融的方式可行性較高,也是學校社區化的一環,將請教育局及社會局選定1至2所新屋區的學校試辦,在不影響學校教學下,讓日照中心、樂齡學習中心進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