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亞馬遜成毒藥? 散戶以為多買不同基金可分散風險 專家示警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美聯社)
指數加入新公司,或剔除既有的個股,都是以企業市值爲基準。長期來看,這樣的規則相似於追高殺低的策略,並不符合基金投資者的最大利益。
而且,還有個迷思值得打破:如果我們以爲購買多支指數型基金,就一定可以分散風險,那就錯了。
因爲許多指數型基金含有重複的組成股票,例如不少指數型基金都有把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的股票納入。此外,各市場、資產之間的相關性愈來愈高,以市場來說,美國的股市漲跌,常常能牽動全世界股市的表現。
散戶投資人有可能在無形之中,選擇了一大堆類型相似、互相高度連動的指數型基金,反而使投資風險更加集中而不自知。
歷史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
許多人都明白被動投資的獲利有其限制,但他們也認爲:「我就穩穩地追S&P 500指數就好了,像過去三十年,年報酬率十%,我就心滿意足了!」
未來三十年,S&P 500 指數每年仍能成長十%嗎?
不少投資人對於績效的預期是:「過去績效可代表未來績效」;當他們看見過去的績效表現好,就認定未來績效也會一樣好。
本文出自《世界愈亂,你愈賺》
過去三十年的榮景,其實不見得是理所當然、未來能繼續持續的常態。
一九九○到二○二○年間,剛好碰到冷戰結束、中國開放崛起、全球化大興、資訊科技發展神速等利多因素全部出現,全球經濟因此受惠。尤其美國,其經濟體主要由跨國公司構成,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供應鏈得到諸多保護,更是全球化的最大贏家。
然而,隨着中美脫鉤,地緣政治緊張,以及全球供應鏈的大洗牌,過去三十年的美好榮景、被動投資曾經的亮眼表現,未來還會持續嗎?前提既已不復存在,樂觀就可能流於盲目。
愈多人被動投資,經濟將成爲死水
除了被動投資是否可延續榮景是個問題,我們不妨也試想看看:如果全世界的投資者都只買指數基金,而不主動挑選與投資個股,會有什麼後果?
首先可以預測到的,就是指數型基金髮行商會變成市場獨裁者,他們將成爲所有個股的最大股東,在各家公司股東大會的議案投票中佔決定性地位,呼風喚雨、說一不二。
對個股來說,只要擠進指數,就可以獲得源源不絕的資金。即使沒有創新、沒有良好表現,股價仍可以維持甚至增長,如此可能導致股價愈來愈偏離真正營運表現。
最後,所有具潛力,但沒有上市,或是沒有被納入指數的個股都將難以活命。
當所有錢都流往指數基金,不再有投資人具備能力以及眼光看出潛力股,全球金融市場、經濟活動將成爲一灘死水。
只有指數型基金的未來,將不可持續,是我們任何人都不樂見的。
(本文出自《世界愈亂,你愈賺》作者: 王裕閔 着, 謝宇程、洪孟樊 撰文)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