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醫療養老戰略再傳佳績,標準化實踐賦能養老產業創新發展

超6成客戶使用"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佔比近7成;客均合同數、客均AUM是"圈外"客戶1.6倍、3.9倍;居家養老客戶件均首年保費是普通客戶的3.7倍……

10月22日,中國平安公告三季報,其中首度詳細披露了"醫療養老生態"的各項成效,包括居家養老的業績數據。

中國平安宣佈全面切入養老產業僅4年時間不到,但發展速度斐然、業績成效明顯。這不僅源於其長達十餘年深耕醫療健康領域的深厚積澱,同時,也是其國際領先的養老戰略深度契合了當下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內在需求。

通過自有醫療資源、金融資源並上下游整合養老資源,中國平安的"醫療養老生態圈"爲客戶持續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沉澱良好口碑,並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品牌效應。近日,第一財經、亞洲養老金融與產業研究院、中國平安聯合發佈《創享養老新生活—"中國式"居家養老服務的標準化實踐研究》(下稱《報告》),首次完整梳理了平安居家養老標準化建設的方法論。報告顯示,中國平安在居家養老業務的佈局廣度和深度已在行業參與方中處於前沿位置,能夠強有力地支撐起其"打造全國最大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目標。

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服務;三流企業賣產品。養老市場看似大,但真正商業化落地很難,前提是建立體系與標準,有了標準才能更加科學地定價,有了價格、產生交易,整個商業模式才能夠成立。《報告》試圖將平安的實踐經驗凝練爲樣本指南,以期爲養老產業發展提供借鑑與思路。

這也是中國平安秉承合作、開放、共贏,服務國計民生的又一行動。

從健康到養老的決定性佈局

養老產業的全面升級迫在眉睫。上述《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97億人。人口老齡化成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與此同時,伴隨着生育率的下降,少子化現象日益顯著,進一步加劇了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保險機構加入到養老賽道。上述《報告》列舉了部分行業案例,包括中國太保的"百歲居"智慧居家健康解決方案,人保壽險的暖心歲悅"暖心居",友邦人壽的"友自在"養老綜合解決方案,太平人壽的樂享居等等。

事實上,在養老產業,平安早已着手其中,2012年,中國平安便推出了國內首個新型養生養老綜合服務社區——桐鄉平安養生養老綜合服務社區。這僅僅是一次試水,在運營過程中,中國平安很快就發現,這種同質化的養老模式在商業模式上不可持續,且無法滿足人們對於養老品質日益增長的訴求。

不日,平安轉道醫療健康產業,從最初的互聯網醫療出發,"摸着石頭過河"。事實上,同養老產業一樣,醫療健康產業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收益,但中國平安卻認準了這個方向從未退縮。

在中國平安2013年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曾表示,大資產與大健康可以說是當今乃至今後最具市場潛力的兩個方向。

當時,他的腦中已經對健康佈局有了清醒的認識:改變過去只賣保單的形式,從健康管理入手,到亞健康管理,再到慢病的管理與追蹤,"自然地"銷售健康保險,而客戶買了保險之後,又可以進一步享受平安提供的健康服務,從而形成一個閉環。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2024年8月20日,平安健康發佈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總收入20.9億元,淨利潤超6000萬元,調整後淨利潤近9000萬元。這也是平安健康在上市6年,成立10年後迎來的首次盈利。

在對醫療健康業務的持續探索中,中國平安很快發現了養老產業一個幾乎在當時處於空白的切入點,即"醫療健康+養老"。

事實上,醫養本就具有天然聯繫,早年,大量專家倡導推進"醫"與"養"的融合發展,但卻沒有機構真正能夠將其融合起來,一方面,養老機構沒有醫療資源;另一方面,醫療機構沒有更多的精力騰挪出來佈局養老;儘管部分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探索建立雙向轉診機制的"聯合運行"模式,但這種模式很難深度融合。

這也導致醫養脫節問題長期困擾我國養老機構乃至整個養老服務業的轉型與發展,特別是居家與社區老年人的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服務問題亟待解決。

而中國平安敢於進入這個賽道,正是基於前期在醫療健康領域長達十餘年的深厚佈局。近年來,平安大力開展醫療養老生態圈建設,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平安醫養模式,代表個人及企業"支付方",整合醫養服務"供應方",打通"支付方–專業服務–供應方"全流程,加強綜合金融與醫療養老生態圈的協同配合,構築了養老金融大生態,提供高性價比的醫療養老服務。

隨着養老產業版圖的不同擴大、份量不斷提升,醫療養老在平安內部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今年3月,馬明哲在署名文章《助養老事業產業發展 寫好養老金融大文章》中表示,平安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將發展養老金融擺在公司戰略的突出位置,不斷優化居民健康保障和養老服務供給,爲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2023年報中,中國平安對集團戰略表述再度"微調",從"綜合金融+醫療健康"升級爲"綜合金融+醫療養老",並進一步深化該戰略,意欲打造高品質的綜合金融和醫療養老服務,對標"富國銀行+聯合健康"的升級版。

模式重要,標準制訂更重要

在養老產業中,居家養老一定是最爲重要的。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目前中國的養老方式重點還是居家養老。即使在全球最發達的國家,在人均GDP全球最高的國家,養老的主流方式也是居家養老。

對於養老模式,國內的主流提法是"9073"或"9064",但事實上,居家養老的比例遠遠高於90%,鄭秉文認爲,出於對老年人的健康考慮,老年人也不適合在年邁時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老年人更適合在自己長期生活的熟悉環境中度過晚年生活。所以,金融機構、養老金融更應該把眼睛、把重點、把下一個目標向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去投放,這是養老金融的藍色海洋。

中國平安布早已把行動力導向了能夠惠及90%以上老年人羣體的居家養老賽道。2022年,中國平安發正式布居家養老服務品牌"平安管家",這是平安"醫療養老"旗下的又一方向。

與市面上的其它居家養老產品相比,中國平安的"平安管家"真正實現了當初諸多專家關於"醫養"打通、深度融合並應用於居家與社區老年人的設想。研究表明:平安居家養老服務框架中,對接了幾百項的服務項目,但這些並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一套由"三位一體管家、十大服務場景、一套監督體系"組成的全面體系做支撐。

《報告》顯示:中國平安的這套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一是實現了"保險+服務"閉環,節約支付方醫療養老成本。

一方面,中國平安通過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協助客戶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開展慢病防治;另一方面,中國平安醫養模式代表支付方整合供應方、提供高性價比服務,在提高醫養服務質量的同時,助力降低客戶醫養服務支出。

二是"賦能+監督"專業服務,提升供應方服務規模和水平。賦能方面,中國平安爲居家養老客戶提供一站式居家養老建議解決方案,可以爲醫療養老供應商帶來增量客羣,迅速擴大其服務規模。監督方面,中國平安加強對平安管家平臺入駐供應商服務全流程的監督,並通過制定精細化的團體標準來統一服務流程標準。

更爲難得的是,中國平安是目前少數在行業內摸索出了居家養老標準化建設成功經驗的保險公司。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的戰略意義,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共識,那就是: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服務;三流企業賣產品。

《報告》顯示,在居家養老業務中,中國平安構建了康復護理的"護聯體"、居家安全的"住聯體"、樂享養老的"樂聯體",以及目前正在聚焦醫療健康的"醫聯體"。這些"聯體"的內部,均是行業標準的孵化。

以"護聯體"爲例,其聯合40多家康復護理服務商及行業內產學研專家,通過建立"標準-系統-服務-履約"閉環,構建了一套科學的服務管理規範、一套完善的康復護理產品、一套專業的人員認證體系、一個優質的服務戰略聯盟以及一套智能的康復護理系統。其中的《居家康復及護理服務管理規範》作爲團體標準,對護聯體內供應商的准入門檻、人員要求、居家服務平臺及設備、服務流程及服務內容、服務評價與改進等各方面提出要求,規範聯盟供應商服務前中後的一致性,條款較爲精細,具有可操作性,目前已經在40多家護聯體聯盟供應商中推廣使用。該團體標準已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評審通過,於2024年5月正式發佈實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平安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打破國內養老服務存在的"三無"困境,即沒有體系、沒有標準、沒有質量保障和監督機制。

方向對了,努力到了,成績也隨之而來。醫療養老業務在平安歷次業績報告中貢獻佔比的持續提升,就是有力佐證。

除了前述數據,這次的三季報,平安還首次分別披露了養老闆塊和醫療板塊的貢獻佔比: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戶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佔比超69.6%,其中養老權益客戶新業務價值佔比約39.0%,醫療健康權益客戶新業務價值佔比約30.6%。可以看到,養老闆塊已經可以和醫療板塊"扳手腕",甚至初現超越趨勢。

醫療養老正在成爲中國平安的又一業績增長極。

對於中國平安目前的戰略選擇以及所取得的成績,業內分析師持積極評價。浙商證券研報認爲,中國平安深化實施"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輪並行、科技驅動戰略,持續向"富國銀行+聯合健康"升級版縱深邁進,着力構建新的競爭優勢。光大證券研報認爲,平安通過"保險+服務"提升差異化競爭優勢,未來隨着多樣化產品陸續推出及服務加持效果持續釋放,NBV有望維持向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