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潮州非原鄉卻發行上百張原民音樂?臺灣好基金會策展揭密

臺灣好基金會14日以「潮聲探索──臺灣山地歌謠的流行年代」爲題策展,盼喚醒潮州在地音樂故事。(謝佳潾攝)

臺灣好基金會14日以「潮聲探索──臺灣山地歌謠的流行年代」爲題策展,盼喚醒潮州在地音樂故事。(謝佳潾攝)

臺灣好基金會14日以「潮聲探索──臺灣山地歌謠的流行年代」爲題策展,盼喚醒潮州在地音樂故事。(謝佳潾攝)

從前,屏東潮州除是交通中繼站,更是文化交流地,非原鄉卻有間發行上百張原民音樂的唱片公司,可惜是段快被遺忘的時光,臺灣好基金會14日以「潮聲探索──臺灣山地歌謠的流行年代」爲題策展,盼喚醒潮州在地音樂故事。

臺灣好基金會指出,早年潮州因地理位置及物產集散地的關係,成爲漢民族與原住民族往來易物的重地,在衆聲喧譁的1960年代,原住民的音樂也因此幸運地在潮州原汁原味保存下來。

基金會經田調發現,1978年,潮洲鎮上的「振聲唱片行」成立唱片公司,爲鄰近鄉鎮的部落歌手錄製卡帶,包括有「林班歌后」之稱的蔡美雲,知名部落歌手陳育修、樸秀花等人的作品都在該唱片公司完成,直至2000年唱片公司歇業止,共錄製了上百張原住民音樂專輯,留下許多經典好聲音。

基金會說,其實早在1961年,臺北的「鈴鈴唱片公司」錄製臺灣首張山地歌謠專輯《臺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後,即敲響錄製山地歌謠的第一鍾,而後,山地歌謠隨著錄制與傳唱蓬勃發展,於各地百花齊放,經不同音樂載體的演進,也記錄下不同時空背景原住民的歡喜與哀愁之聲,而潮州很可貴地參與其中。

爲此,基金會與長年研究臺灣音樂的美籍學者Eric合作,以「潮聲探索──臺灣山地歌謠的流行年代」爲題策展,爲期7週一起探尋潮州在地的音樂故事。基金會說,該展有3個系列,系列一〈臺灣山地歌謠 故事展〉,是藉不同音樂載體如黑膠、匣式卡帶、卡帶等展示,帶領大家重溫潮州音樂產業的風華年代。

系列二〈排灣歌謠放歌會〉則邀請臺灣流行音樂研究者徐睿楷以說歌、放歌的形式,讓大家隨着原住民的靈魂歌聲;系列三〈客廳小沙龍:從天聲樂器行到 Do 樂坊,話說潮州音樂二三事〉由潮州音樂產業第二代林妏珊分享自幼透過樂器與音符,和鄰近鄉鎮多元族羣交朋友、搏感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