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裁員背後:三分之一客戶已解約,金融大客戶流失過半

(原標題:普華永道裁員背後:三分之一客戶已解約,金融大客戶流失過半)

在北京東三環財富中心A座寫字樓門口,連續幾日都能看到剛辦理完離職的年輕人手持鮮花走出大樓。有的人會在樓前停留片刻,拿出手機拍下幾張照片後離開。

在普華永道審計部工作的李一(化名)便是這其中一員。“剛辦完離職。”李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接到公司裁員通知後,與公司就裁員事項溝通達成了一致,目前已辦理完離職手續。 “最近市面上涌現出很多普華永道員工的簡歷,找工作並不容易,不過新人總是要比中年被裁好找出路一些。” 他說。

與他有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最近一段時間,普華永道廣州、上海、北京、深圳以及香港等多地分所陸續開始裁員,涉及審計、諮詢以及稅務等多個條線。除了裁員,還有多地分所還有員工被通知休“無薪假”或“職業間歇假”,在往年通常是由員工忙季結束後主動申請休假,用於準備CPA考試等。

“休無薪假基本相當於降薪。”另一位普華永道中國區員工告訴第一財經。

多位受訪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捲入恆大財務造假事件被調查,又遭內部人舉報之後,普華永道已經連續丟失多個審計客戶,這是導致普華永道此輪裁員的重要原因。

“由於外部客觀情況的變化,我們根據市場需求相應優化了組織架構。” 此前普華永道針對裁員、通知員工休假等消息回覆第一財經時稱,此次調整是艱難的決定,公司正逐步與員工展開充分的溝通,並確保調整方案遵守中國勞動法相關規定。

目前監管部門針對普華永道的調查仍在進行中。本月初,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區主席發生變更,趙柏基屆滿退休,由亞太地區審計業務主管、普華永道中天首席合夥人李丹接任。

三分之一客戶已解約

今年5月,證監會公佈了對恆大地產財務造假案的處罰,因兩年虛增收入5600億元、欺詐發行債券,恆大地產及其時任董事長、實際控制人許家印被處頂格罰款。同時,證監會表示正在推進對相關中介機構的調查,將依法從嚴打擊證券市場財務造假行爲。

因捲入恆大財務造假一案,今年3月羅兵鹹永道(即普華永道)受到一封匿名舉報信指控其審計質量管理系統及其對中國恆大集團審計質素有缺失,隨後香港會計及財務彙報局(下稱“會財局”)對此事展開調查,並於近期公佈了部分指控的調查結果。

“在審查過程中所收集的證據,不足以支持三項有關羅兵鹹永道質量管理系統的指控。”會財局針對舉報信調查迴應稱,有關對中國恆大集團審計質素的指控,會財局正就羅兵鹹永道的相關審計進行獨立調查,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

目前最終的調查結果尚未公佈,但普華永道近三月來已經密集遭到多家大客戶解約。自5月至今,已有超過50家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取消合作,其中包括12家金融機構在內。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24日,普華永道去年107家A股客戶中已有30家上市公司陸續取消了合作,今年新增的6家“招商系”客戶也相繼改聘,按照2024年上述公司披露的審計費用(未披露的參照2023年費用)粗略計算,這36家客戶涉及的審計費用超過6億元;港股客戶中,有近30家上市公司取消了與普華永道的合作,按照2023年度支付給審計機構的總費用計算,以上取消合作的公司涉及的審計費用約2億元。

其中去年A股12家金融客戶中已“丟單”超過半數,包括中國銀行、中國人壽,中國人保、海通證券、杭州銀行、寧波銀行、蘇州銀行在內。此外,今年新增的客戶招商銀行也改聘至其它所。港股中,也有中國太平、中國信達、中國財險以及中國再保險4家金融機構相繼更換了核數師。按照前述方式粗略計算,這12家金融客戶涉及的審計費用合計約爲3.76億元。

而A股及港股大量金融客戶的丟失,也被認爲是普華永道中國此次金融服務審計部門裁員比例相對較高的原因。

近期“普華永道考慮對其中國金融服務審計部門裁員規模可能達到50%,其它部門達到20%”“普華永道中國合夥人將大幅降薪最多50%”等網傳消息引發市場關注。第一財經從相關業內人士處瞭解到,有聽說金融服務審計部門要裁員50%的消息,此前普華永道遭到多家金融客戶解約,的確可能導致相應條線的裁員數量較多。

記者就相關部門裁員規模及合夥人降薪向普華永道官方進行求證,但截至發稿並未收到迴應。

在客戶密集解約的同時,也有部分客戶選擇“續約”。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在今年A股年報披露季,普華永道去年107家A股客戶中至少有65家發佈了續聘公告,截至發稿,至少有36家公司的續聘議案通過了2023年度股東大會審議。按照去年的審計費用粗略計算,上述36家續聘的A股公司涉及的審計費用約爲1.37億元。

港股方面,包括美團、快手、商湯、同程旅行等近60家上市公司選擇續聘普華永道,按照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這60家上市公司2023年支付給普華永道的總費用約爲3.2億元。

此外,普華永道中天在美股也有多家大客戶續聘。近期阿里巴巴公告稱,將繼續委聘普華永道爲該公司2025財年的會計師事務所,任期直至下屆年度股東大會結束爲止。此前還有蔚來、小鵬汽車、BOSS直聘、本站、嗶哩嗶哩、陸控、金融壹賬通等多家境外上市的客戶也仍續聘普華永道。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包括阿里巴巴在內,這8家續聘客戶在2023財年支付給普華永道的總費用合計約3.68億元。

解約客戶涌向“三大”

審計業務作爲普華永道的核心業務,在該所總業務收入中的佔比接近九成。在業內人士看來,儘管有部分客戶續約,但也難以抵消接連丟失多家客戶對其帶來的衝擊。

“普華永道經歷此番風波後,將對其在華業務的競爭力形成較大打擊,‘四大’的競爭格局或將重塑。”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長期以來,普華永道中天與安永華明、畢馬威華振、德勤華永四大會計所佔據着國內審計行業的頭部位置。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下稱“中注協”)披露的2022年度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百家排名信息顯示,自2003年至今,普華永道中天已連續19年在該項評價中排名第一。

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除德勤華永外,其它三家會計所審計業務收入均連續三年增長。2022年度,普華永道中天、安永華明、畢馬威華振、德勤華永四大會計所的業務收入分別爲79.25億元、66.46億元、51.17億元、51.50億元,其中審計業務收入分別爲68.37億元、62.56億元、37.88億元、31.63億元,佔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爲86%、94%、74%、61%。

目前2023年綜合評價排名數據暫未公佈。第一財經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粗略統計,2023年“四大”會計所在華成員所服務的A股、港股以及美股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合計約110億元人民幣。其中,普華永道中天爲44.87億元,安永華明爲27.79億元、畢馬威華振爲19.19億元、德勤華永爲18.96億元。

今年以來,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7月24日,普華永道丟單的A股及港股60多家客戶中,已披露去向的就有超過六成流向了“四大”所中的其它三家。其中有13家選擇了畢馬威,14家選擇了德勤,15家選擇了安永。金融機構中,包括中國人壽、中國人保、招商銀行、杭州銀行、中國信達、中國財險6家均流向了安永。

三大外資所去年的客戶也有部分進行了會計所變更,但相對變動數量較少。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24日,擬變更或改聘2024年會計所的A股上市公司中,去年審計機構爲德勤華永的至少有11家,安永華明有7家,畢馬威華振有4家。

除審計業務外,“四大”所的業務還包括鑑證、諮詢、稅務等其它業務。根據中注協披露數據,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普華永道中天鑑證及諮詢業務收入連續三年下滑,稅務、造價及其它收入方面整體有所增長。其中,諮詢業務收入下滑較多,2022年度該所諮詢業務收入不足800萬,相比2020年的1600萬減少了一半。

據瞭解,去年以來受到企業降本增效、縮減支出等因素影響,普華永道諮詢等條線的業務量也有所下滑。對此,第一財經嘗試向普華永道瞭解相關業務情況,截至發稿未有回覆。

面臨預算縮減、低價競爭壓力

除了受特殊事件影響,給普華永道業務增長帶來壓力的還有客戶預算縮減、同行低價競爭。

從普華永道客戶變更會計所的原因來看,多家公司表示改聘是基於“審慎原則”,但並未指出具體原因。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上市公司集中解約,可能與該所捲入恆大財務造假有關。

此外,也有多家公司是因會計所超過服務年限、公司考慮自身業務發展需要以及雙方未就審計費用達成一致而選擇換所。

其中有多家公司都縮減了2024年的審計費用。A股方面,比如中國中鐵、招商銀行、中國人保2024年的擬支付的審計費用分別爲2500萬元、2980萬元、1350萬元,較上一年分別減少了810萬元、742萬元、247萬元。

還有部分公司取消續聘後,選擇“低價”換至內資所。比如原計劃續聘普華永道的海通證券、中鐵工業等,在改聘其它所後2024年審計費用都較之前有所減少。海通證券原計劃續聘普華永道時的審計費用爲980萬元,改聘立信和立信、德勤·關黃陳方後審計費用變爲790萬元,減少了190萬元;中鐵工業改聘天健之後,相比續聘普華永道時減少了118萬元。

另外今年並未選擇續聘普華永道的客戶中,比如粵電力A、北辰實業、青島港2024年審計機構分別變更爲致同、中興華、信永中和,3家公司審計費用均較2023年減少百萬以上。

港股客戶中,也同樣有上市公司因降本增效、審計費用未達成一致而選擇換所。7月19日,港股上市公司瀾滄古茶在公告中表示,該公司董事會出於公司發展需要以及降本增效的考慮,決定更換羅兵鹹永道,委任另一名核數師。此前,還有景業名邦集團、百本醫護等公司因雙方就審計費用未達成一致而選擇更換核數師。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分別換成了開元信德、德博、國衛三家會計所。

有多位受訪會計所相關人士表示,客戶預算縮減、同行低價競爭在業內已是普遍現象。

“近兩年,(普華永道)業務量確實有所下滑。”一位原普華永道中國區的員工表示,由於客戶費用預算的縮減,審計、諮詢項目的預算隨之下降,這種情況下外資機構的性價比顯得很低,加上國內機構多以低價中標,外資機構的確面臨較大競爭壓力。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