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園害蟲治理 看見癌症治療的新啓發

癌症或許更像田裡的害蟲,或多或少總是會存在,不至於多到毀掉農作物。(示意圖/shutterstock)

癌症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令人恐懼的入侵者, 必須在它殺死宿主前予以殲滅。但癌症或許更像田裡的害蟲,或多或少總是會存在,不至於多到毀掉農作物。從這種觀點來看,癌症是必須加以控制的長期挑戰,偶爾才需要逼它撤退。

在農場待過的後果之一就是,我開始注意到,病人在討論身體上的問題時,會使用很多耕種隱喻。譬如我見到達娃才幾分鐘,她就問道:「難道不能把它連根拔起,或者用除草劑之類的東西消滅它?」

她指的是自己食道里最近發現的癌前期病變細胞。

達娃五十來歲,身材不高,精力充沛。她處理事情慣於快刀斬亂麻,不給問題孳生壯大的機會。她受胃食道逆流的困擾多年,儘管同時並用多種方式試圖減輕日常症狀,但都效果不彰。她不碰禁食單所列的一切食品,包括咖啡、巧克力、辛辣物(她的最愛)、酒精飲料;她把牀頭墊高;她服用制酸劑 Tums 無數次之後,終於改用更強力的制酸劑,包括質子幫浦抑制劑(PPIs)。每種療法或多或少有些效果,然而症狀從來不曾完全消失。

終於,她去諮詢一位腸胃科醫師,做了全面檢驗,其中之一是消化道內視鏡(簡稱胃鏡)手術:透過口腔插入內視鏡至下食道,檢視組織並取得切片。

達娃第一次來看我時,帶着令她煩惱的胃鏡檢驗報告,裡面說她的下食道有一段表面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都出現變形,不再是該部位正常細胞的灰白色發亮鱗狀,卻呈肉紅色粗粒狀,更接近胃和小腸的常見細胞。

一般而言,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六的人口會出現這類DNA與細胞結構同時出現變化的現象,稱爲巴瑞特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以第一位發現這個現象的奧地利外科醫師巴瑞特爲名紀念)。

巴瑞特氏食道症可能是食道應付多年暴露在胃酸下的自發變化,通常被視爲癌前期病變,每年兩百個確診病人裡,有一人會發展爲食道腺癌—食道癌中最常見的一種。

雖然食道腺癌相對來說仍屬罕見,但是自一九九○年代以來,成長率幾乎勝過所有其他癌症。專家認爲西式生活(包括飲食、環境接觸)也許是統計數字背後的成因。

達娃告訴我,她自認遇事冷靜、做事向來有板有眼,但是「癌」這個字眼(儘管後面跟着「前期病變」幾個大字)弄得她心慌意亂。

最令她驚恐的是,腸胃科醫師告訴她,現有醫療方法尚未證明可以逆轉巴瑞特氏食道症的進展。就連她手上那些阻斷胃酸分泌的處方藥,也尚未證明有顯著效用。他能建議的只剩下嚴密監控,也就是定期以胃鏡做切片檢查,確保她不會成爲少數演變爲癌症的不幸患者。

那位醫生要她別採取行動,只靠長期觀察等待,另外檢查方式既昂貴又不舒服,還有風險,這樣的建議使達娃「嚇得失魂落魄」(她自己的說法)。她感到喉嚨裡彷彿進駐了某種野草,或外太空來的異形害蟲。她希望能趕盡殺絕。

(本文摘自《好土地照顧好身體》/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戴芙妮.米勒醫師(Daphne Miller M.D.)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畢業於布朗大學醫療人類學系(Medical anthropology),目前爲執業家庭醫師、作家、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臨牀教授、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科學家,同時也是《華盛頓郵報》健康與科學專欄作家。

米勒雖然身爲醫師,但她也研究了健康、文化和農業之間的關係,其目標是從土壤中建立更健康、更具彈性的糧食系統。她廣受好評的處女作《叢林效應》(The Jungle Effect)深入全球各地的傳統社區,是她的找尋健康飲食的冒險之旅。

《好土地照顧好身體》/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