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印度駭客頻密攻擊中國之三》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起底印度駭客頻密攻擊中國: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示意圖/shutterstock)

大陸《環球時報》19日報導,隨着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網路安全風險迅速增加。多年來,中國、俄羅斯等國一直是網路攻擊的主要受害者。網路已成爲美國及其「盟友」在資訊戰中壓制其他國家的新武器。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資料顯示,2020年位於境外的約5.2萬個電腦惡意程式控制伺服器,控制了中國境內約531萬臺主機,就控制中國境內主機數量來看,控制規模排名前三名的控制伺服器均來自北約成員國。

此外,相關報導顯示,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網路攻擊組織APT-C-39,曾對中國航空航太科研機構、石油行業、大型互聯網公司以及政府機構等關鍵領域進行了長達11年的網路滲透攻擊。

《環時》報導,復旦大學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說:「這告訴中國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在網路攻擊中,有一種東西叫作國家級的網路攻擊。」「我們在網路空間開展活動,所發佈、擁有的資訊又是具有國家安全意義和影響的,天然就會成爲國家情報機構進行網路蒐集的目標。」他認爲,網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國家安全領域理解網路安全,樹立安全意識。

沈逸表示:「我們一開始認爲我們是一個落後國家,或者說開發中國家,在網上好像我們的資訊不值錢,沒什麼值得你偷的。但我們現在已經是經濟體量全球排第二的國家,有些周邊國家把你視爲對手,會發動國家級的網路攻擊。印度對我們的攻擊是長期持續存在的,是網路空間、國際局勢和體系複雜性的具體表現。」

沈逸看來,儘管中國一直試圖搞好和印度的關係,但印度一直受西方式的地緣政治思想和理念影響,在網路安全上和美方開展了大量合作。

爲應對來自網路空間的挑戰,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法律措施,以建立一個網路安全治理系統。自2017年以來,中國幾乎從零開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網路安全法律保障機制。沈逸還建議,中國應從提升網路安全防禦能力和威懾能力兩方面來進行網路安全建設。中國的網路空間要有在開放環境、資料跨境流動、基本零信任條件下的有效防禦能力。同時,要建立資訊的通報機制,如美國經常寫報告,把矛頭指向中國,以此制約中國的網路空間國際治理,而中國也要採取相應的反制方式。

《環時》報導,中國網路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說,現在網路空間軍事化的大趨勢已形成,一些國家開始加強對外網路攻擊。秦安認爲,對中國來說,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洪水、污水都是水,不管是來自印度還是美國的攻擊都需要專業的團隊分析對手,專門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