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署預報升級 地震、颱風、溪水暴漲預警提早

氣象署今年試辦「颱風警報期間沿海地區風力預報」,提供更多細緻的風力資訊給各縣市政府制定停班課等相關決策之參考。(本報資料照)

因應氣候變遷,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近年積極研發先進的氣象科技,提升氣象測報作業效能。氣象署的溪水暴漲預警機制今年全面上線,並新增「暴風圈最早抵達時間預估」,以及強化地震預警系統。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18日邀請氣象署進行業務報告,氣象署表示,近年已全面升級氣象雷達效能,並陸續新建完成防災降雨雷達,提升暴雨監測能力。2021年虎豹潭溺水事件後,進一步精進整合密集的雨量監測、雷達即時預警技術、遊憩水域集水區資訊,針對暴雨導致溪水暴漲之高風險區域,透過細胞廣播發送「溪流預報及山區暴雨之溪水暴漲警示」的手機警訊。

氣象署2022年先與雙北市政府合作,於臺北市雙溪、新北市大豹溪與虎豹潭3處試辦溪水暴漲預警,去年再擴大到10縣市共19個溪流區,有效提前預警。該業務今年全面上線作業,並依各縣市需求新增溪流點位,並以多元管道提醒活動民衆,期能減少水域事故的發生。

氣象署強化颱風分析預警,運用人工智慧資料科學技術開發颱風預報指引,建置高效的颱風預報系統,維持與美日等專職颱風預報作業中心相當的預報水準。2024年臺風季起,開始提供「暴風圈最早抵達時間預估資訊」,另試辦「颱風警報期間沿海地區風力預報」,提供更多細緻的風力資訊給各縣市政府制定停班課等相關決策之參考。

氣象署建置都會區地震預警系統,針對都會區建置專屬客製化地震預警系統,對於中大規模的淺層地震,即時提供強震警報訊息,地震警報發佈時間由地震後10秒縮短至7秒左右,地震預警盲區縮小至25公里左右。目前已完成臺北、新北、桃園及臺南4個大都會區域,今年與明年分別將精進高雄與臺中都會區的預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