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武器有多可怕?196個國家聯合抵制,目前兩個國家掌握此技術

在二十世紀初,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進展,人類對自然界的掌控力逐漸加強。1940年代,美國的科學家們啓動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探索如何利用天氣作爲戰略武器。這一領域,雖被稱作氣象武器,實際上觸及了更廣泛的地球物理環境控制技術。

這種技術的理論基礎是,通過人爲方式極大地放大自然現象的破壞力。例如,通過散佈特定化學物質於雲層中,可以引發大規模的降雨或者製造冰雹暴風,甚至是人爲引導雷電。美國與蘇聯(後爲俄羅斯繼承)均在冷戰期間對此類技術進行了秘密研發和實驗。

蘇聯科學家們在1950年代嘗試過在貝加爾湖上空實驗性地引發局部性暴風雨,目的是測試如何通過增強天氣的不穩定性來控制降水模式。這種嘗試在技術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也暴露了無法精確控制自然力量的巨大風險。

美國則在越南戰爭期間,實際應用了氣象控制技術,代號“Popeye行動”。他們嘗試通過“播種”雲層,延長雨季以阻礙敵軍的物資運輸。儘管這一計劃的效果有限,但它標誌着氣象武器從理論走向了實戰應用。

現代氣象武器的研究已經更加隱秘,同時技術也更爲先進。新一代的氣象武器不僅侷限於控制降雨和風暴,還包括了嘗試人工製造地震和火山爆發的研究。這些研究大多數未公開,但有報道稱某些國家已經能夠在小規模上實驗地球物理武器的初步原型。

氣象武器的潛在威力是驚人的。例如,理論上,一次大型的人工雷暴可以釋放出相當於數百萬噸TNT的能量。而熱帶氣旋的能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百萬噸TNT當量。如果這樣的力量被用來攻擊,其後果確實難以想象。

然而,氣象武器的另一個方面是其潛在的雙刃劍特性。在非戰爭時間,這樣的技術如果用於促進降雨、減輕乾旱等,可能對人類社會大有裨益。但一旦被濫用,其造成的自然災害和社會動盪可能會遠超過傳統武器。

1977年,隨着冷戰的持續升溫,全球對武器的無差別破壞力和人道主義後果的擔憂達到了頂峰。在這一年,聯合國邁出了重要一步,頒佈了一項公約,明確禁止使用氣象武器——這類武器的特點是無法精確控制,其破壞力可能無差別地波及軍事目標以及平民區域。儘管如此,某些國家,尤其是美國,對這類技術的研發仍抱有濃厚興趣。

在公約生效前夕,美國秘密進行了幾項引人注目的氣象操作實驗。其中最引發爭議的是在1965年於太平洋的比基尼島進行的核爆實驗。此次核試驗不僅僅是爲了測試核武器的威力,更是爲了探索核爆炸引發的氣象異常,如人工海嘯。爆炸造成的海浪高度驚人,遠處的海浪高達15米,顯示了這種技術的潛在軍事應用。

另一實例是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應用。美國軍方通過散佈化學劑於雲層,成功地在越南北部引發了異常暴雨,旨在阻斷越共的補給線。這場人工降雨導致了嚴重的山洪災害,證明了氣象武器在實戰中的潛在效果。

至於更爲和平的應用,氣象技術在戰略上也被用於增加能見度或反之。例如,二戰期間,美國在意大利的伏爾特河上空執行了人工降霧行動,成功爲盟軍的一次重要渡河行動提供了掩護。

儘管聯合國在1992年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再次確認了對氣象武器研發和使用的禁令,但在科技與軍事利益的雙重驅動下,相關研究並未完全停止。某些國家仍在探索如何利用這種強大而不可預測的技術。這種研究的存在,提示了未來潛在的地球物理戰爭,其規模和後果可能是前所未見的。

在氣象武器的發展史中,除了那些直接引發災害的巨大裝置外,還有一些更爲隱蔽而危險的技術,如所謂的“極寒炸彈”。這種炸彈在實驗中表現出了驚人的潛力。美國科學家們在高達17,000米的空中引爆了一種特殊裝置,這不僅阻擋了陽光,還通過強力製冷劑導致地面溫度驟降,使得一切接觸到的物體瞬間結冰。此種實驗表明,即便是隱藏在深入地下的掩體中的人員,也難逃被凍傷的命運。

儘管這類極端氣象實驗令人震驚,美國在實戰中使用的氣象武器更加廣爲人知。特別是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實施了名爲“大力水手”的氣象操作計劃。從1966年至1972年,美國在越南的雨季中故意增強降雨,使用了超過四百七十萬枚催雨彈,造成北越的胡志明小道遭受連續的暴雨和山洪,極大地影響了敵軍的物資補給。

除此之外,還有謠言稱美國能夠控制檯風路徑,甚至在1970年對古巴使用了乾旱武器,通過操作上游雲層中的碘化銀分佈,導致降水提前釋放,使得古巴遭受了極端乾旱,直接影響了該國的水資源和農業生產。

這些行爲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擔憂和譴責,促使聯合國在1977年和1992年相繼制定了禁止使用氣象武器的公約。儘管如此,氣象武器的研發在某些國家似乎從未完全停止,這類技術的潛在威力和應用範圍,使其成爲了現代戰爭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至於中國是否有發展氣象武器的計劃,雖然沒有明確的公開記錄,但作爲一個大國,對於這類戰略技術的關注和研究幾乎是必然的。在未來,隨着技術的進步和戰爭形態的變化,氣象武器的發展方向和管控將是國際安全討論的重要內容。

在1970年代的冷戰氛圍下,氣象戰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據傳,1974年和1976年,美國通過未公開的技術手段,試圖將颶風引導至洪都拉斯和委內瑞拉。這種操作的結果是毀滅性的——洪都拉斯有60萬人失去家園,超過1.1萬人因災難喪生。儘管存在許多猜測,關於美國是否真的掌握瞭如此強大的“御風術”,科學界仍持保留態度。畢竟,美國本土也頻繁遭遇颶風襲擊,且未見有意識地將其偏轉。

在另一端,2022年2月,土耳其和敘利亞的強烈地震引起了全球關注。地震後,網絡上流傳美國可能涉及使用秘密氣象武器的陰謀論,尤其是當時土耳其上空出現的神秘藍光被某些人聯想到高能量釋放。這一推測反映了公衆對美國涉外行動的深度不信任,儘管實際證據支持這種說法甚微。

中國對氣象科技的態度與應用方向則截然不同。雖未公開承認擁有氣象武器,中國的氣象科研更側重於民生和環境保護。氣象技術主要用於農業增產、災害預防和應對,以及森林和草原火災的預防與控制。中國對於利用氣象技術的哲學是建立在和諧與保護之上,而非作爲攻擊性工具。

面對國際上可能存在的氣象武器威脅,中國如何應對?一方面,通過加強本國的氣象觀測和預報能力,可以有效預見並減輕由人爲或自然氣象災害引發的影響。另一方面,加大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氣象治理體系的完善,旨在避免氣象科技的軍事化,確保這一領域的技術進步能夠惠及而非威脅人類社會。

這一對比反映出國與國之間在科技應用和道德選擇上的根本差異,也突出了在全球範圍內加強對新興科技應用監管的迫切性。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