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讓這部電影「死」在院線

前不久落下帷幕的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梁朝偉憑藉《金手指》第6次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粉絲爲他慶祝的同時,也有一部分人爲獲得提名的林保怡感到惋惜。

因爲演了一輩子正面角色的林保怡,這次終於突破自我詮釋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大混蛋,輸給穩定發揮的梁朝偉實在有些可惜。

而就在獎項公佈的前兩天,林保怡的這部電影在全國院線上映,只是排片量遠不及《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等國外影片,顯得有點淒涼。

但論及口碑,這應該是近期最值得關注的華語電影——《白日之下》。

----------以下部分涉及劇透,選擇閱讀----------

從情節來看,這並不是一部“討喜”的電影,因爲它改編自幾年前發生在香港的殘酷真實事件。

報社記者曉琪接到私營福利機構“彩橋之家”虐待院友的線報,便假扮成院友的親屬潛入調查。

第一天,她就發現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

院舍內隔斷房間層層疊疊,每個房間只有一個牀位的面積,擁擠不堪不說,衛生條件也十分惡劣,死老鼠在角落腐爛無人問津。

院舍提供的午餐,日日都是過期燒麥+米飯,要麼吃要麼餓着。

入住的院友大多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殘,專職護工卻只有兩人,他們的看護手法極其粗暴,輕則打罵,重則捆綁關禁閉。

曉琪將自己看到的一切偷拍下來,但這些素材只能說明是“個別極端案例”,上級要求要“捶”就捶死整個制度,她和同事們只能繼續蒐集更多證據。

曉琪發現,院舍的護工每週都會將一部分老人帶去院舍外的平臺,做了什麼沒人知道。

她幾次蹲點,終於和同事在院舍對面的天台上拍到了真相——

光天化日之下,護工們將老人脫光衣服捆在座椅上,像洗車一樣用冷水噴淋,被澆的老人面無表情,尊嚴任由踐踏,彷彿早已習慣了這種非人的待遇。

而接下來的調查,讓曉琪和同事們更加出乎意料。

“彩橋之家”的院長章劍華(林保怡 飾),曾三次涉嫌性侵自己的院友,但每次指控都以原告撤訴、雙方和解收場。

經曉琪的觀察,“彩橋之家”的智力障礙少女小玲,也疑似遭到了章劍華的性侵……

憤怒,是觀看這部電影的第一感受。“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的事情,正在“彩橋之家”上演着。

而在憤怒之後,暴露出的更多是令人無奈的真相。

由於公立資源短缺,殘障人士需要排隊等至少15年,才能住上公家的福利牀位。

爲了緩解這種緊張局面,政府將部分權利下放給私營福利機構,符合條件的院舍可以獲得政府的補貼,片中的“彩橋之家”就屬於這種情況。

但這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私營機構爲了將利潤最大化,不斷削減院舍的配套設施,壓榨護工的薪資待遇,降低院友的伙食質量……

最終形成了“彩橋之家”這樣的普遍結果,自閉症、智力障礙、殘疾、年邁的院友混住在一起,牀挨着牀、人挨着人,空氣中瀰漫着潮溼、腐敗的氣味。

由於人手極度短缺,護工基本沒有什麼耐心,採用最簡單粗暴的手法“管理”隨時發病失控的院友。

上級社署雖然定期派人抽查這些私營福利機構,但基本聊勝於無,甚至會出現院友在牀上去世,社署人員都無從察覺的荒誕場面。

包括“彩橋之家”在內的多家機構,從未被吊銷經營執照,因爲一旦取締它們,壓力又會轉回給政府和社署。

更令人無奈的是,幾乎沒人對這種監管不力和責任權利下放有意見,包括院友的家屬。他們迫於生活的無奈,寧願把“包袱”丟給“彩橋之家”。

至於院友們,他們何嘗不知道自己遭遇的是煉獄,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也覺得至少頭頂還有天花板,不會露宿街頭遭受風吹雨淋。

片中姜大衛飾演的通伯,就秉承着這樣的人生觀。

他其實從一開始就識破了曉琪的真實身份,也自始至終知曉“彩橋之家”和院長的陰暗面,但他依舊選擇裝傻,因爲“裝傻才能在這裡活下去”。

而把惡魔之手伸向無辜少女的章劍華,則大言不慚地標榜自己的“偉大”,“他們(院友)沒人要,只有我收留他們”,是他們的家人和社會拋棄了他們”……

於是,白日之下的無視和忍受,就促成了這樣的死局,這其中有制度的弊端,也有善惡不那麼分明的道德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白日之下》在反映真實事件的同時,也是一則有血有肉的新聞故事。

片中的女記者曉琪,自稱看慣了社會的陰暗面,當記者不過是混口飯吃,早已對那些“人間惡魔”感到麻木。

在調查“彩橋之家”和院長章劍華的過程中,幾乎所有人都在潑她的冷水——

“你以爲能改變世界啊,你只是個記者!”

“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有人會在乎嗎?”

但實際上,作爲新聞工作者的曉琪,依舊懷有追求善良和公義的初心,始終堅持自己在做一件“對的事情”。

也正因爲這種異於常人的堅持,通伯才決定把自己偷拍的章劍華誘騙小玲進自己辦公室的視頻給了曉琪,作爲指控章劍華性侵的有力證據。

只不過,坐上法庭旁聽席的曉琪,又一次被迫接受了久違的“麻木”——原告當庭撤訴,章劍華又一次無需承擔任何罪責。

法庭之外,曉琪和同事們遠遠看着被記者圍堵的章劍華,他拿出準備許久的發言稿,在鏡頭前振振有詞地表達,不放棄向傳媒追究賠償的權利,彷彿自己就是無辜的受害者。

作爲新聞工作者,這大概是職業生涯中最無力的瞬間,拼盡全力爭取來的真相,最終並沒有讓這個世界改變。

而這種無力還在持續,由於曉琪的報道,“彩橋之家”成爲第一家被社署吊銷執照的私營福利機構,這導致所有院友要被迫轉移,也包括給予曉琪幫助的通伯。

無家可歸的院友們把怨氣撒向了曉琪,在一聲聲“八婆”的咒罵中,曉琪忽然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事。

她內疚地向通伯道歉,但通伯卻告誡她,不要爲做對了一件事而道歉,這讓曉琪重新燃起追求公義的決心……

總的來說,《白日之下》絕對不是一部輕鬆的電影,片中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底層人物,十分有代入感,尤其是多次閃現的“人老了就是包袱”的對白,讓人不禁聯想到現實生活的沉重一面。

影片中,女記者曉琪曾經問同事,“你覺得十年之後還會不會有記者”,這讓我也忍不住聯想——以後還會不會有《白日之下》這樣的電影在院線上映?

畢竟,在這個充滿壓力的時代,連電影都想盡辦法把自己做成“快餐”,刺激、過癮就已足夠。

似乎越來越沒有觀衆願意花時間走進影院去看現實生活了,於是插科打諢和抖機靈逐漸佔據了絕大多數的銀幕,這從《白日之下》個位數的排片比也能看出端倪。

但就像影片中曉琪說的,總有人去追求真相,而我們也需要這樣的華語電影。

千萬別讓這樣的電影“死”在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