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治“匍匐”在十二指腸內的“伏地魔”
轉自:嘉興日報
■依 願
說起腸息肉,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嗎,腸息肉有各種形狀,有的帶蒂,有的無蒂;有的像黃豆,有的像草莓,還有的像蘑菇……
而其中一類比較特別,它就像伏地魔一般,可以趴在管腔上“匍匐”生長,主要沿腸道黏膜表面呈側向淺表擴散,極少向腸壁深層垂直侵犯,被稱爲側向發育型腫瘤(LST)。
近日,患者李女士(化名)就遇到了其中的“王者”級別——十二指腸側向發育型腫瘤。
體檢意外發現,不幸遇“伏地魔”
李女士(化名)在體檢時發現十二指腸球降交界處後壁,有一側向發育型腫瘤。
側向發育型腫瘤(LST)與大部分息肉一樣,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可有便血、腹瀉、貧血等症狀。而李女士的腫瘤屬於十二指腸降部的大範圍側向發育型腫瘤,癌變風險極高。
手術勢在必行。但一想到外科手術不僅會破壞消化道的完整性,還要進行消化道重建,必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李女士便覺得難以接受,一時間心急如焚。
在對李女士進行全面評估,團隊反覆討論後,嘉興大學附屬醫院(嘉興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給出了新的方案:除了外科手術外,也可以選擇內鏡下切除。
小管道內“施咒”,巧治“伏地魔”
由於生長方式的特殊性(側向生長),多數的側向發育型腫瘤都可以行內鏡下切除。其中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最常用的、切除完全、療效較好的治療方法。
但李女士的腫瘤位於十二指腸,周圍毗鄰胰腺、膽管、肝臟等重要臟器,切除牽扯的器官較多,手術併發膽瘻、胰瘻的風險較高。且十二指腸腸腔相對狹窄,內鏡操控空間小;腸壁較薄,肌層薄如蟬翼,內鏡切除手術穿孔發生率高;十二指腸乳頭更有胰腺、膽汁排泌,腐蝕性強,內鏡切除術後創面發生遲發性出血及穿孔風險高,手術難度大大提升。
“螺螄殼內做道場”固然不易,但專家團隊自有辦法對付——調整體位。術中,通過體位改變將病竈位置調整在最佳手術位置,消化內科王曉晗副主任醫師作爲主刀醫師,精細操作。面對病竈範圍超過了半周、手術空間狹小的情況,始終沉穩應對。採取剝離+分塊切除結合,順利將病竈完整切除。術後李女士恢復良好,目前已順利出院。
近年來,嘉興一院消化內科團隊不斷實現內鏡技術突破,爲消化道早期腫瘤、黏膜下腫瘤、賁門失弛緩等患者帶來福音。隨着內鏡設備的更新和技術進步,科室也將不斷攀登技術高峰,持續提高內鏡技術水平,爲區域羣衆提供更加優質的診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