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鐘後,美的集團的“硬仗”纔剛開始
今年中國企業最大的IPO出現了。
9月17日,中秋節當天,“白電一哥”美的集團(00300.HK)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董事長方洪波帶隊現身敲鐘。
首日開盤,股價報59.2港元/股,上漲8%,隨後股價一度漲超9%。截至收盤,股價報59.10港元/股,市值達4424億港元。
據瞭解,美的集團本次全球發售約5.66億股H股股份,香港公開發售2829.28萬股(佔約5%),國際配售5.38億股(佔約95%)。最終發售價爲每股54.8港元,全球發售淨籌306.68億港元(很明顯,此次H股發行價較A股股價有所折價)。
至此,美的集團成爲繼海爾後第二個“A+H”上市的家電巨頭。
這已經是美的二次赴港,美的負責人在今年4月召開的2023年度股東大會上回應投資者,美的赴港上市不是爲了募集資金,“現在美的集團一年分紅200多億元,減少分紅就可以解決資金問題。”赴港上市最根本的原因是,港股具備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顯然,香港是進一步通往全球化的重要窗口。美的的資本版圖又外擴了一角,未來將開啓怎樣的新篇章?
01、港股“募資王”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40家公司在港股市場IPO合計132億港元,約爲美的此次募資額的41.92%。將時間範圍拉長,美的最終募資額僅次於快手的483億港元,略高於2021年5月京東物流的283億港元,成爲43個月來的第二大IPO。
從其歷年的業績報告來看,2021年-2023年,美的表現比較穩健,總收入分別爲3433.6億元、3457億元以及3737億元,實現了1.4%的複合年增長率,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
與此同時,美的始終保持着良好的盈利能力。2021年和2022年的淨利潤分別爲290.3億元和298.1億元。到了2023年,淨利潤更是躍升至337.4億元,同比增長了13%,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7.8%。
8月19日,美的交出了今年上半年的答卷,淨利潤跨過了200億門檻。今年上半年,美的實現營業收入2172.74億元,同比增長10.30%;歸母淨利潤208.04億元,同比增長14.11%。
從財務數據上看,美的營收和利潤實現了同步增長,且現金儲備充沛,甚至可以說是家境殷實。
然而,對於當下脆弱的港股,就算是這等要體量有體量、要業績有業績的“一哥”,對機構和散戶的吸引力也很一般。
捷利交易寶數據顯示,此次美的港股公開發售部分孖展認購倍數僅爲3.25倍。而今年港股新上市的44家公司中,只有8家的網上發行有效認購倍數不足3.5倍。
孖展,即保證金的意思。跟A股市場的融資業務類似,股民可以從證券公司借錢投資,利用槓桿放大收益。孖展超購倍數反映出認購者的積極性,越高,則說明對新股越認可、越看好。
而且美的集團此次公開發售進展並不快,從9日在香港刊登並派發H股招股說明書開始,直到11日下午才實現足額認購。富途牛牛數據顯示,美的集團融資申購倍數爲3.25倍,遠低於此前預計的8.82倍申購倍數。
好在,美的集團引入了一批財力雄厚的基石投資者,包括中遠海控、博裕資本、瑞銀資管、比亞迪、TCL實業、大家人壽等在內的18家“豪華陣容”,合計認購約12.56億美元(約97.90億港元)的發售股份,超過總募資額的三分之一。
02、踩進“多元陷阱”
當前,全球經濟疲軟、行業內卷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如何尋求新的增量。
對於家電行業來說,2024年上半年,中國家電市場整體呈現出結構和價格雙雙下行的特徵。有業內人士表示,地產不景氣對家電行業產生較大影響。
在2023年5月份的業績說明會上,美的集團總裁方洪波也直言,未來三年家電行業將會迎來前所未有的寒冬。同時他強調,家電業務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成長空間有限,美的集團必須尋找第二引擎。
事實上,美的早已在家電市場之外尋求新路徑:擴大投資版圖。自2016年起,美的在國內外開啓了瘋狂的“買買買”模式,斥資超過400億元發起了多宗大手筆的併購,入局多個領域。
2017年,美的斥資305億收購了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廠商之一的庫卡集團,正式進軍機器人與自動化市場;隨後又收購了以色列的高創公司,進一步擴展到機器人上游的伺服和控制系統領域。
2020年,美的先後收購菱王電梯和合康新能,進入了樓宇電梯和新能源汽車市場。
2021年,美的再次斥資23億收購了影像產品和服務提供商萬東醫療,拓展了醫療影像業務。
2023年,美的收購上市公司科陸電子,進軍儲能行業。
美的很努力地擺脫“白色家電”的標籤,稱自己是「一家覆蓋智能家居、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和其他創新業務的全球化科技集團」。
然而,多元化併購之後,有爲美的帶來明顯的成效嗎?
以收購庫卡爲例,自2017年並表之後,庫卡的收入經歷了一段下滑期,2020年甚至變成了虧損,淨利虧損超8億。直至2022年纔有所回升,但其中來自中國的收入仍然遠低於美的在要約文件中的預測。
究其背後原因,爲了順利完成對庫卡的跨國收購,美的在2016年6月與庫卡集團簽署了“獨立性協議”。該協議在多個方面對美的進行了限制,導致美的在併購之初對於庫卡人員、技術、戰略制定等方面的管控力度十分有限,難以推進與美的集團的協同整合。這也是併購整合進展慢於預期、庫卡業績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庫卡之外,美的其他併購的對象也都非行業的佼佼者。美的雖說橫跨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電梯、半導體、醫療器械等衆多領域,但始終沒能探索出一條可以與家電業務齊頭並進的第二增長曲線。
03、旨在“新大陸”
根據最新招股書,美的本次港股IPO,募集資金擬用於全球科技研發、智能製造體系的持續建設及供應鏈管理的升級,完善全球銷售渠道和網絡,以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等。
顯然,美的更在意的是港股的通道和“跳板”作用,錨定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家電板塊赴海外發展似乎是必經之路。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的就制定了“不與國內同行爭天下,走出國門闖市場”的市場策略,率先進行出口業務,使其在1988年的出口額就達到810萬美元。
如今,海外業務正逐漸成爲拉動美的集團營收向上的“火車頭”。
從業績來看,美的四成收入來自海外業務。2022年及2023年,美的集團的海外業務佔比分別爲41.48%、40.4%。 今年上半年,美的來自海外的收入同比增長13.1%至910.8億元,海外收入佔比達到41.92%,同比增長約1個百分點。
海外市場拉動增長,但增幅並不明顯。進一步全球化,纔是美的此番赴港IPO的核心目的。
方洪波曾明確提出海外市場發展目標,要在2025年銷售收入突破400億美元(約2800億元人民幣),國際市佔率達到10%。然而,翻開美的集團業績報告,2021年,美的在中國以外的收入約爲1376億元,2022年增長只有3.6%,2023年則上升5.8%,只有約1509億元。要達到2025年約2800億元的目標,即兩年內要翻接近一倍,會是一個相當困難的任務。
即便是有領先同行的營收增速,有資本巨頭的認可加持,也不意味着美的未來的發展就會一帆風順。
國內市場方面,除了以格力、海爾爲代表的傳統家電廠商,科沃斯、石頭科技等專注細分家電品類的新勢力,華爲、小米等專門孵化智能家電品牌互聯網巨頭,對於美的來說都是強大的競爭對手。想要謀求更好的發展,要增強在智能家居和高端品牌領域的競爭力。
海外市場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已經是成熟市場,新增量其實有限,十分考驗品牌持續運營能力。另一方面,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7年至2023年,全球家電市場競爭對手數量增加了2000多家。隨着參與者越來越多,可能會使美的集團海外擴張受到一定影響。
如何在內卷嚴重的環境下創造價值?依靠海外能否重拾高增長?港股上市,會是新的開始嗎?美的需要突破的還有很多。
本文源自:DoNews
作者: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