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李政霖/水花總瀨在原地

水花總瀨在原地。今日登場/李政霖

可曾凝視過溪流中的水花?它們並非時時飄移不定,而大多是存在於固定位置的。

踏着溪牀行進的陸生動物,必然免不了幾個踉蹌,因爲溪牀是由石塊堆疊鋪排而成,石塊有大小,溪牀便有着起伏。判讀流水的表面,是減少意外的方法之一--溪面透亮的局部以外,那些白色水花遮蔽的溪底,即是踏溪者必須留意的區塊。

水花是水撞擊水所成,撞擊發生點,即地勢隆升與陷落處,也就是易踩空的位置。

一顆大型巖塊,或一排扣合緊密的溪石,不受當下的水流營力推動,反成了水去路的障礙,水帶來較小的石、砂亦被擋下,墊高了溪牀,水越過障礙,落下,水撞擊水,簡單的波動力學法則,套用到狀態隨機的水面各點上,波峰波谷交錯,隆起、凹陷、互相拉扯、推擠、影響,有的相抵銷,有的放大到極致,便將空氣擄入水下,打成氣泡,或波峰脫離了本體,變成水珠,大大小小,繁亂錯落,那騰躍顫動的水珠與氣泡的集合,即是水花。

一排水花,常代表着一層河階;而一羣水花,便是「瀨」的所在。

水花之下,亦發生着一些事。流水跌落,帶着向下的衝力,創造或維持着水的深度,形成了「跌水潭」,常與前一段的「瀨」交替出現,有如河的呼吸。另外,水不只向下撞擊,流體蘊載的力量會反射、轉折、擴散,以致在水平方向,亦淘刷出許多凹槽,或維持着強大的斥力,使一些孔隙永遠不會被填滿。

這些凹槽、這些孔洞,可能攫住入侵者的腿腳,使太急躁的走溪人絆倒、扭傷、骨折,行經時腳步不得不慎。

不過,以上都是「水外」的居民纔會去想的事。

令走溪人警覺避開的某個氣泡簾幕下,是一條溪鱧的棲所,牠的腦子裡並沒有什麼營力、什麼波動力學、什麼自然觀察的風險管理,牠只知道,這裡呼吸舒暢,有洞,牠看不到外面,外面也看不到牠,這給牠安全感。

牠只需要和水花一起「瀨」在這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