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網絡空間 這場座談會爲治理謠言建言獻策

人民網北京5月11日電 (孝金波、周靜圓)近日,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在京召開“打擊網絡謠言 清朗網絡空間”主題座談會。與會專家圍繞近期警方通報的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典型案例建言獻策,深入探討應對治理舉措。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會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馬利表示,網絡時代,造謠成本低,謠言傳播快,後果危害大。目前,公安部、中央網信辦等就打擊網絡謠言、清朗網絡空間推出專項行動。治理網絡謠言,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比如媒體平臺宣傳法律知識,讓懂法知法守法觀念深入人心;相關部門及時澄清謠言,推動“謠言止於真相”;網民要了解網絡謠言特點,增強辨別謠言能力等,共建健康美好的網絡空間。

3月下旬,一少年遊客與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合影被配文“佛二代現身——釋永信之子釋正恩接過衣鉢”在多個自媒體賬號上傳播,引發社會關注。3月26日,少林寺官方發佈聲明闢謠,並稱已向執法機關報案。

河南登封市公安局民警劉紹鋒在會上介紹,經公安機關調查,四川成都網民劉某山爲博取關注、吸粉引流,轉發一少年遊客與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合影,並將該遊客身份改爲“釋正恩”,無中生有編造發佈“釋正恩將接過少林衣鉢”的虛假信息,引發部分自媒體跟風炒作,造成惡劣影響。劉某山對違法行爲供認不諱,公安機關已依法對其處罰並責令消除影響。該案也被作爲河南鄭州警方打謠典型案例之一予以通報。

劉紹鋒表示,公安部門將強化法律宣傳,通過官方媒體、社交平臺等多種渠道,普及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提高公衆對網絡謠言的辨識能力和防範意識,還將加強部門協同,與通信管理、網絡安全等相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形成合力,共同打擊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治理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很難一勞永逸解決,相關部門需要結合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勢和新特點不斷完善監管措施,改善治理模式。”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線副總經理朱明剛表示,對謠言的治理應吸納多方智慧、鼓勵各方參與,從政策法規、技術能力、網民監督、平臺自律、媒介素養提升等方面加以強化,進一步實現互聯網謠言治理的常態化、機制化和法治化。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宋偉認爲,雖然常言“謠言止於智者”,但伴隨技術的進步,用於修改圖像視頻的工具愈發普遍化、智能化,網絡上涌現出了許多以假亂真、混淆視聽的虛假影像,致使“智者”也可能產生困惑。他期望未來能夠藉助人工智能新技術,搭建起謠言甄別輿情監管的大型模型平臺,從而實現謠言止於“智能+智者”、止於人工智能新技術的運用,以最大程度地將真相昭示於天下。

“網絡謠言會擾亂社會秩序,侵犯公民合法權益。”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研究員張顯龍表示,應引導樹立正確網絡安全觀念,堅決依法打擊網絡謠言,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文明誠信的網絡秩序,構築風清氣正、和諧清朗的網絡家園。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葉日者從對傳播渠道的監管角度提出建議,監管部門通過升級技術手段,提高對網絡謠言的識別追蹤和處理能力,加強對網絡信息的內容監管,把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打擊網絡謠言作爲一項長期的重點工作,依法依規處置各類違法違規行爲。

“網絡謠言不容小覷,甚至會觸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促使各方力量在網絡空間展開輿論戰、信息戰和認知戰的較量。”《中國信息安全》雜誌社主編王丹娜表示,從網絡謠言的應對層面看,政府和監管機構應把握謠言應對的時效,網絡平臺應運用新技術手段加強行業自律,網民也需要不斷提高辨識謠言的素養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