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景寧,鳳凰展翅——寫在全國唯一畲族自治縣成立40週年之際

風含情,水含笑,山含春。浙南的畲族自治縣——景寧,人們載歌載舞,喜迎來客,共襄盛事——

40年前,經國務院批准,景寧畲族自治縣正式成立,也成爲目前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40年間,讓民族地區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成爲浙江干部羣衆矢志不渝的追求。

如今的景寧外舍新區。供圖 共享聯盟·景寧

2002年和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兩次調研景寧,走村莊、訪農戶、看茶山、議發展。其後,他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勉勵景寧跟上時代步伐。而景寧,也走出了一條自強不息的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恰逢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40週年之際,我們走進這裡,感悟“一個也不能少”的初心,探尋民族山區縣跨越高山的啓示。

(一)

景寧,隸屬浙西南革命老區麗水市,“九山半水半分田”。

縣城內,有一地標,名“團結門”。四根立柱,雙重飛檐頂,立於川流不息的人民中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建造這座門樓,爲紀念畲族自治縣成立,也寄託“民族團結進步”的願望。

歷經多少風雨,記錄多少變遷——

1984年,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有關規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浙江省委、省政府報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景寧畲族自治縣。

歷史,開啓新的一頁。

郵電大樓、人民醫院等先後建成,縣城氣派初具;景青公路、景泰公路等陸續動工,通道日漸開闊;靠着水電、食用菌等產業,增收也有了眉目……

世紀之交,景寧人自豪宣佈:2000年,財政收入首破億元大關,國內生產總值超8億元,摘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

“這一速度,跟自己比是快,跟周圍比還是慢。”時任縣委副書記彭嶽舜感慨,當時的景寧,既有空間窘迫、資源分散等先天障礙,還有產業薄弱、動力不足等後天煩惱。和全省一道建成小康社會,難度很大。

彼時,大山之外,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東風勁吹,浙江不少地方步入高速發展期。

對於“差距”,1994年起到景寧駐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辦事處工作的葉峰,感受鮮明:“與景寧結成對口扶貧縣後,鄞縣在一處工業園中劃出1平方公里,設立浙江景鄞扶貧經濟開發區。最多時,這塊‘飛地’的稅收佔景寧財政半壁江山,兩地經濟規模有天壤之別。”

搬遷前的景寧外舍村。供圖 共享聯盟·景寧

重重壓力下,大家很焦慮:畲族以鳳凰爲圖騰,作爲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景寧這隻鳳凰,何時能翱翔天際?

2002年11月21日,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4天后,他帶隊到景寧調研。

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曾深入畲族村寨,對畲族作了比較系統的瞭解。

他親自撰寫了《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畲族經濟要更開放些》等文章。其中寫道,“考慮閩東的脫貧問題不能不考慮畲族問題”。

調任浙江後,他依然牽掛畲族羣衆,關心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首次調研景寧,就召集市縣幹部,專門開了一次座談會。

從畲族文化和革命歷史說起,習近平同志有感而發:“畲族自治縣全國只有一個,是景寧最大的特色,也是麗水很重要的特色。”

他說:“畲族的特色、山區的特點、後發的特徵,這‘三特’都是你們的優勢,有的是現實優勢、有的是潛在優勢。”

但是,相比全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速度,景寧發展明顯滯後,多項數據掉在“省尾”。

針對這一現實,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欠發達地區不能留下盲區死角,貧困鄉鎮一個也不能掉隊。

理念一脈相承,囑託一以貫之。

從2002年到2007年,在景寧,在麗水,在浙江其他欠發達地區,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其間,他作出指示批示,勉勵景寧“跟上時代步伐”。

“習書記站得高、看得遠,對景寧今後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勉勵我們走在全國民族自治縣(旗)前列。數次調研講話和批示中,他也爲今後的工作指明瞭具體方向。”彭嶽舜說,今天,從省級幫扶舉措,到綠色發展之路,從畲族文化保護,到推進“小縣大城”,都是按照習近平同志當年的思路,一件件落實,一步步深化,一項項取得成效。

鳳凰騰飛,迎來了新一輪東風。

(二)

俯瞰景寧縣城。供圖 景寧縣委宣傳部

中國地圖上,把120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旗)圈出,你會發現,它們與邊遠地區、革命老區、山區等高度重合。

景寧也不例外,集“老、少、邊、山、欠發達地區”於一體,基礎差、底子薄、發展不易。跟上時代步伐,必須拉一把、扶一程。

兩次調研景寧,習近平同志都強調,省裡出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要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同時要與時俱進,加大力度。

2006年9月10日。

一個景寧人深深銘記的日子,一個鐫刻在全縣發展大事記中的日子。

這天,習近平同志在一份專報上作出批示:景寧作爲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應重點研究並採取進一步加強的舉措予以支持。

原來,一個多月前,時任省人大常委會領導到景寧開展執法檢查,深感民族地區發展仍有不足。回到杭州,調研組撰寫報告,對扶持景寧加快發展提出具體建議。

9月12日,省領導按照批示,要求省委政研室開展先行研究。隨後,16家省直部門和單位進行專題研究。

10月18日,省領導召開協調會,明確11個重點項目幫扶措施。

會上,還確定了一項重要任務——研究制定扶持景寧畲族自治縣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

專爲一個縣制定政策,而且是扶持政策,不是改革試點。

這在浙江尚無先例。

針對當時存在的諸多意見,最終,省委、省政府從關懷少數民族地區角度、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度作出決策、形成共識。

2008年5月,浙委53號文件出臺。

“5大方面、19項扶持政策,這是舉全省之力扶持景寧,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時任景寧縣委辦幹部毛華慶說,看到文件那刻,他激動得手都在抖。

大山深處,如沐春風。

到2011年,景寧縣域生產總值突破30億元,較2007年翻了近一番。

跨山統籌,在麗水市區打造麗景民族工業園區。供圖 景寧縣委宣傳部

歲月流轉,真情不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族工作。他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牢記囑託,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

2012年,浙委115號文件出臺,加大力度,繼續支持景寧加快發展;

2018年,省政府專題會議明確,加強幫扶,支持景寧加快發展。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徵程上,浙江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歷史使命。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在區域協調發展上有新探索。

2022年,省委、省政府決定:以景寧爲樣本,量身定製扶持政策,支持景寧走山區縣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省級政策迭代之際,“山海協作”同步升級——

近年來,與景寧結對的縣區,從最早的鄞州一地,擴展到溫嶺、海鹽、上虞、寧海四地;協作思路,從“問海借力”變爲“優勢互補”;幫扶模式,從“異地開發”到“產業鏈深度合作”……

“山”與“海”,攜手共進。

2023年,僅景寧與四地共建的12個“飛櫃”,年銷售農產品就超5000萬元,帶動2.4萬餘農民增收。

(三)

惠明茶採摘。供圖 共享聯盟·景寧

鶯飛草長,澄照鄉三石村的惠明茶基地,迎來了一批特別的“工人”——

200多隻羊,吃掉雜草,留下羊糞,滋養土地。

因爲生態有機無污染,剛剛過去的明前茶季,基地茶葉賣出了每斤最高5000元的價格。

惠明茶,成了惠民茶!

猶記得,2002年11月,在景寧賓館召開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爲當地發展把脈定向。他直截了當地說:“景寧一定要走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隨後,他又用大篇幅,逐一分析了旅遊、茶葉、竹木等生態產業。

聽說惠明茶是景寧特色茶,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他囑咐當地幹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業經濟的潛力是很大的。”“這個品牌要打大一點,響一點。”

三石村,是景寧種茶最早、規模最大的地方之一。

上世紀70年代起,村裡租賃土地、逐步開發,將茶園面積擴展到310畝。村民可以採茶打零工,村集體年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

考察的人絡繹不絕,時任三石村黨支部書記陳初南卻陷入迷茫:打響品牌,先要擴產,但種茶收益不如打工收入,村民願種嗎?

浙江綠茶行業,有西湖龍井等珠玉在前,競爭激烈,惠明茶能脫穎而出嗎?

這一當口,習近平同志來到三石村考察。

2005年8月10日,傍晚6時許,天色漸暗。

等在村裡的陳初南,心情從期待到失落,他想:“原定4點多到,都這個點了,習書記肯定不來了。”

就在這時,一輛中巴車穿過暮色,停在了馬嶺頭茶葉基地入口。習近平同志如約而至。

原來,他是看完景寧東坑鎮的地質災害點和泰順烏巖嶺自然保護區後趕來的,之後還要趕到麗水開會。這一路,盤山路多,很不好走。

天快黑了,習近平同志堅持爬上茶山,看一眼茶葉長勢。他叮囑村幹部,“好好發展這個生態產業”。

本有些猶豫的陳初南,鼓起了信心和幹勁:要帶着村民好好幹一場,給全縣做個榜樣。

有人擔心:“種這麼多,銷路不好怎麼辦?”

有人反對:“好好的地不種田,茶苗送我都不要!”

爲此,村幹部專程到武夷山等地取經,又挨家挨戶詢問意見,定下“村集體+合作社+村民”模式——土地,由村集體和縣土管局統一流轉;開發種植,交給茶企;栽後三年,村民可自己管理,或繼續委託企業經營;收益部分,70%給村民。

惠明茶園,養羊控草。供圖 共享聯盟·景寧

2005年冬,首批茶苗栽下,面積近800畝。

同一時間,景寧縣裡通過惠明禪寺建設、區域品牌打造等,做大惠明茶名氣。“三四年後,效益出來,之前反對的村民都種上茶了。”陳初南說,三石村裡,沒有一片閒地。

而且,這片葉子,還在不斷進階——

2009年,請來省裡專家,優化品種,畝均效益翻番;

2010年,投資100多萬元,建起茶青交易市場;

此後,引進10多家茶企,拉長產業鏈;

2021年,創新“養羊控草、引鳥控蟲”模式,生態茶畝產最高達2萬元。

眼下,景寧惠明茶種植面積達7.6萬畝,產值6.74億元。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這樣的故事接續發生。

鶴溪畔的廢棄礦廠,變爲懸崖之上的“天空之城”,2022年至今,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

“景寧600”農產品,不用吆喝,照樣銷路不愁,累計銷售額超40億元;

水、空氣等生態產品,能抵押、貸款、交易,大均鄉的碳匯,一年“賣”出近30萬元;

逐“綠”前行,點“綠”成金。

單說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項,去年達到28100元,位居全國120個自治縣(旗)前列。

(四)

景寧渤海鎮安亭村畲歌嘹亮。供圖 共享聯盟·景寧

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畲族文化是獨特資源。

藍延蘭6歲起跟着外婆,學得了一手好技藝。兩根竹棍,一個竹片,數根綵線,手指一挑一撥間,編織出一條條綵帶。

這是畲族人的生活用品,能當腰帶、揹帶、刀鞘帶,可裝飾衣服,也是定情信物。

但在經濟社會變遷中,傳統技藝變得落寞。“買條腰帶十幾元,織一米多長的綵帶,需要個把星期,費時又費力,還賺不了錢。”藍延蘭說,最可惜的是,手把手帶出來的徒弟也放棄了,寧可採茶葉、打零工。

2002年調研期間,習近平同志結合福建情況,與景寧作了一些比較,“福建那邊有三月三歌會,還有烏飯節,咱們這邊有沒有?”

“寧德那邊有畲族村、畲族寨,來了客人就送個綵帶,熱情好客,挺獨特的。”

“我在寧德時還建了一個畲族博物館,我們這邊有沒有?”

他叮囑在場幹部:“畲鄉的特色要充分展現出來,文化方面還要挖掘一下,肯定還會有更好、更豐富的東西。”

畲族博物館內部展陳。供圖 景寧縣委宣傳部

歌會、烏飯節、綵帶……一個個名詞,讓苦惱於如何打造城市名片的景寧人,眼前一亮。

博物館籌建工作,交到了時任縣文化館館長梅麗紅手中。

她記得,那時縣城用地緊張,有人建議博物館建到敕木山上,那是景寧畲族人口最早定居的地方。

但山上交通不便、村居分散,工程建設費事,客流更無法保障。

最終,縣委、縣政府力排衆議:這個館建在縣城中心,佔地3400平方米,投資3000萬元。

2012年3月,中國畲族博物館開放,成爲展示民族歷史、體驗民俗文化的新地標。

同時,景寧通過設立畲族文化發展基金、制定《景寧畲族自治縣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等,推進畲語、畲歌、畲舞、畲服等保護傳承。

藍延蘭開在東弄畲村的綵帶館,遊客和學生越來越多,年均超過3000人次。

這些年,她手中的綵帶,也有了更豐富的色彩,有了漢字、花紋、畲族符號等組合編織樣式。它們打破傳統風格,跳出畲族人家,變成旅遊產品、文創產品,激活文化自信,走入千家萬戶。

“現在,我就擔心想學的人太多,教都教不過來!”藍延蘭笑着說。

今天,我們行走浙江,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朵朵盛開——

漢族人周仁建,與妻子藍愛蘭一同返鄉,創新畲族綠麴酒工藝,他們開在大均古街的酒坊,年營業額已超20萬元;

全省382個民族村,通過“同心共富·百村結對”等,實現“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面摘帽;

海寧“五朵金花工作室”、柯橋“阿凡提工作室”、雞鳴山社區“莎莎工作室”等,每天講述着少數民族羣衆創業、就業、生活的故事……

(五)

景寧大搬快聚安置點。供圖景寧縣委宣傳部

探索綠色發展、挖掘特色文化之際,一個煩惱,也困擾着景寧和其他山區縣。資源如何統籌?

九山半水半分田。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景寧就有779座。山多地少,鎮村分散。再加上季節性降雨明顯,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佔縣域90%以上。

此前走遍100多個村後,景寧大搬快聚辦公室副主任柳衛香心裡一驚:80%以上自然村,常住人口占戶籍人口的8%!

偏遠的大山深處,花巨資通了公路、電和其他設施,使用效率低不說,未必能很好解決發展問題,也不利於生態保護。

回過頭看,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已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並作出相應部署。

2005年8月10日,習近平同志再訪景寧,實地考察了東坑鎮何村(現新和村)一處地質災害點。

烈日當頭,一行人戴着草帽,汗水仍順着額頭不斷流下。

“我們原想在路邊彙報,習書記堅持要上山勘察。”時任何村村黨支部書記洪克貴說,前一年,颱風“泰利”襲擊浙南。狂風暴雨後,平橋後山出現裂縫,部分山體下沉一米。如遇強降雨,時刻威脅山下16戶村民生命安全。

黃泥小道,雜草叢生,習近平同志沿坡而上。

站在山頭,聽完彙報,他嚴肅叮囑當地幹部,景寧地質災害點較多,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在解決這一關乎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上,必須高度重視、統籌考慮。

在麗水其他地方調研時,習近平同志也多次強調,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實行“內聚外遷”,實行“小縣大城關”“小鄉大集鎮”。

如今的外舍新區。供圖 共享聯盟·景寧

2006年初,平橋啓動搬遷。

洪克貴記得,當時,部分村民情緒很大。上世紀50年代,他們從山頂下來、搬到山腰。1998年,因白鶴電站建設,搬到了平橋。安居沒幾年,又面臨第三次搬遷。

剛開始,村幹部連連吃到“閉門羹”。

當面遇上,村民就賭氣說:“乾脆讓泥石流砸掉幾間房,讓你們受處分!”

一點點磨,講危害、講政策、講前景。還有,黨員幹部帶頭搬遷。

慢慢地,大家想法轉過來了:住在山裡提心吊膽,交通也不方便,買包鹽還得跑鎮裡。新安置點就在鎮區,搬過去造新房,住得安心舒適,找工作都容易些。

73位村民順利轉移、陸續搬遷。

村民蘭李清說,之前,老房年久失修,婚都沒法結,搬遷當年,他就結了婚,前年生了二胎。眼下,一家四口住150平方米的房子,很是美滿。

“小縣大城關”“小鄉大集鎮”。

10餘年來,這一創新思路,引領山鄉實現“生態保護好、城市換新顏”良性循環——

人口,從散到聚,4.17萬羣衆搬離高山遠山;

佈局,從零碎到統籌,縣城爲核,外舍新區、澄照副城“雙星”閃耀,周邊鎮村串“珠”成鏈。

羣山之間,一個新景寧創造出來了。

(六)

景寧率先在麗水市創成浙江省5A級景區城。供圖 景寧縣委宣傳部

“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寥寥數字,重逾千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今天,我們越深入景寧,越能深刻感受到各級政府對民族地區的關心關愛,感覺到“一任接着一任幹”的堅守執着,感悟到“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精神力量。

40年來,從山溝谷底起步,景寧人民團結奮鬥、艱苦創業,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奔向共同富裕,寫就了山坳飛出金鳳凰的傳奇——

看綠色發展。生態農業從散到精,生態工業從無到有,風情旅遊由點及面。2023年,縣域生產總值歷史性地突破百億關口,達102.82億元。

看特色文化。“中國畲鄉三月三”等活動、“畲家飄歌”等品牌、山哈大劇院等地標,不斷增強縣域吸引力。2023年,實現旅遊收入22.7億元。

看城鄉面貌。城鎮化率,從1984年的6%,增長至2023年的61.25%。城鄉收入差距,從1984年的5.42∶1,縮小至2023年的1.77∶1。

看縣域綜合實力。在全國120個自治縣(旗)中的位置,不斷前移,躍居前列。

畲族羣衆一起做清明果。供圖 共享聯盟·景寧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民族地區發展的新篇章,已經開啓。

明天,漢、壯、畲等多民族共同的節日“三月三”,就將如期而至。在春和景明的時節裡,在歡欣鼓舞的氛圍中,我們祝願景寧——

40年,青春不老,芳華正好。

記者|潮新聞·浙江日報 周詠南 沈晶晶 周林怡 葉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