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源車有未來嗎

氫能源,被視爲未來的清潔能源之一,有着其獨特的優勢。

目前,中美日韓德都在發展氫能源。不過,作爲氫能源行業的重要一環,氫能源車,並不被所有人看好。

近年來,馬斯克多次炮轟氫能源。2017年,馬斯克表示,“燃料電池沒有未來”;2022年5月,他更說氫氣儲能是“最愚蠢的事情”;在2023年的汽車未來峰會上,他再次唱衰氫能源,稱其爲“儲能領域最愚蠢的選擇”。

馬斯克作爲電動車和電池儲能的既得利益者,他對氫能源的批判未必客觀,但確有道理。

目前,氫能源燃料電池技術不夠成熟,成本較高,燃料電池系統和儲氫系統佔到整車成本的65%以上,遠高於電池佔純電汽車的40%。不過,價格問題,反而是氫能源產業中最容易隨着技術發展而解決的問題。

氫能源產業的前景不明朗,有一些更本質的原因。

效率

氫能源的應用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燃燒(氫內燃機),二是採用燃料電池技術,這種技術路線,因爲沒有卡諾循環的限制,相比於氫內燃機效率更高,一般能達到60%,更具發展潛力。

自然界中氫氣很少,人類只有製備氫氣,氫氣是一種二次能源。目前制氫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是傳統能源和生物質的熱化學重整,比如,煤氣化制氫、天然氣制氫、甲醇裂解制氫;另一條路線是水的電解和水的光解,然後將氫在燃料電池中變爲電,這就是“電-氫-電”轉化。

根據不同的電解技術,電解水制氫的效率有所不同,總體來說,電解水制氫的能量轉換效率可以達到75%~85%。有了氫,就可以將其注入到儲氫鋼瓶中,作爲燃料,進行下一次“氫-電”轉化。

一般來說,氫燃料電池電動車的“氫-電”轉換效率大約爲40%~60%。但如果是熱電聯供,效率可以到90%左右,即把轉化過程中的廢熱利用起來,整體效率就可以提升。這就像冬天汽車制暖,不費油,因爲利用了發動機的廢熱。

整個“電-氫-電”的總效率,就是這兩個效率相乘:非熱電聯供,能量轉換總效率稍大於40%;熱電聯供更高一些,能達到65%~72%。這個效率低於直接使用電能的效率。

所以,目前氫能源的生產成本仍然較高,難以與傳統的化石燃料競爭,也難以與電池儲能競爭。

這個賬馬斯克算過,他說,要產生1公斤氫氣,我們需要耗費55度的電量,把這1公斤氫氣裝到車子上,大約能行駛80公里。但如果我們用這55度電直接驅動車子,那麼續航里程將超過400公里。

儲存和運輸

氫氣密度低,容易燃燒和爆炸,且有很高的滲透性,所以需要在高壓容器中存儲。相比其他燃料,氫氣的存儲、運輸、加註等過程需要更高的安全技術和設備保障,也需要頻繁維修和更換,成本也相應增加。

氫氣儲存的重要一環是加氫站。按照《中國加氫站數據庫》數據,截至2023年12月20日,國內加氫站僅有397個,平均每個地級市不到1.4個,普通消費者買氫能源汽車後加氫都是難題。

加氫站少,是因爲成本高。氫的存儲與運輸都需要在低溫高壓環境下,一個加氫站需要高壓管道、氫氣儲存罐、壓縮機、維護設施等大量設備,建設、維護、運營的成本都很高。一個加氫站的成本,大致是一個加油站的十倍,這個成本比電動車的換電站要高非常多。

技術導致的成本問題,可能會隨着技術的發展解決,但有一個問題解決不了,那就是場地。

燃油車的社會配套是加油站,對周邊有一定的限制。電動車充電樁對周邊環境的要求比加油站還要小。但加氫站對周邊環境要求比加油站更高。這都涉及巨大的社會成本。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安插一個加氫站進去,可能需要拆遷周圍的房屋,這個成本是無法接受的。這就意味着,加氫站基本上只能建在郊區,買了燃料電池汽車很有可能找不到地方加氫,使用不方便。

安全

氫氣的安全問題,對於工業和商業應用來說,始終是一個重大的風險。

氫氣在空氣中的爆炸極限是4.0%~75.6%的體積濃度。也就是說,當空氣中氫氣的濃度低於4.0%,不會燃燒;高於75.6%時,遇到火源,只會安靜燃燒,不會發生爆炸。

但在4%~75.6%這個範圍裡,就會爆炸。這是一個非常廣的範圍。作爲對比,瓦斯也就是甲烷的爆炸極限在5%~15%,比氫氣小很多,但我們也時常聽到瓦斯爆炸事故。

在一個開放的空間,氫氣泄漏,會立刻上升,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氫氣在封閉空間和半封閉空間的安全性就完全不同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可以說從來沒有被解決過。

當地下車庫有一輛車的氫氣泄漏了,從這輛車附近,一直到濃度降低到4%的地方,只要有人抽菸、有電器開關的小火星,就會發生爆炸。氫氣是慢慢擴散的,由近到遠,濃度緩慢下降,從4%~75%意味着氫氣可以擴散很遠。

電車在地庫、隧道燒起來了,也只燒一輛車,最多前後左右幾輛車,但氫能源車在地庫、隧道發生事故,可能就是爆整個地庫,整個隧道。

有人或許會說,如果氫燃料電池車大規模普及,地下停車場、隧道等設施,也會增加預警氫氣泄漏、增加換氣設備,但所謂多個香爐多個鬼,複雜的系統一定是會出問題的。這就像煤礦有專業的通風系統,還是會出現瓦斯爆炸事故。

所有的技術要在社會中運行,最終也繞不過誰承擔成本、風險、誰受益的經濟學問題。安全會導致鄰避效應。

一輛電車燃燒了,賠償周圍的幾輛車,一百萬、兩百萬,保險公司會負責。保險公司不能負責,車主還能賣房子。所以,對於電動車車主的鄰居來說,電動車燃燒的風險,始終是有人能負責的,那麼,可以放心,反正能找得到人賠。所以,有人買了電車,鄰居雖沒好處,但也談不上有風險,不會抗議。

但氫能源車,一爆會爆整個地庫,車主必然破產,沒有能力賠償。而且,爆炸的威力和燃燒是不可比的。氫能源車車主的鄰居承擔了更大的風險,那麼,他會不會讓鄰居買氫能源車?小區居民會不會一起驅逐氫能源車?

2019年,韓國在4個月時間內發生兩起與氫能源相關事故,韓國民衆擔心在自己的地區修建氫氣設施會帶來危險,就走上街頭抗議。

補貼

目前的氫能源車主要依靠補貼推動。

重慶對加氫站給予建設補貼,2024年1月1日起,對納入全市整體規劃並建成運行的加氫站,按建設實際投資(不含土地成本)的30%對加氫站投資主體進行補貼,單站補貼金額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廣州對符合條件的氫燃料電池車輛,按輕型氫燃料電池車輛(總質量小於4.5噸)、中型氫燃料電池車輛(總質量4.5噸及以上,小於12噸)、重型氫燃料電池車輛(總質量12噸及以上)三種車型,在每個自然年內行駛里程最高按0.5元/公里、1.0元/公里、2.5元/公里予以運營補貼,不足1公里的按1公里計算。上述四種車型每年每車最高補貼額分別爲2萬元、4萬元、10萬元。

此外,廣州對氫燃料電池車輛在城市道路停車位停放,在規定收費時段內,享有每日免首2小時路邊臨時停車位使用費,或者每日首次停車時間1小時以內(含1小時)的,第二次停車免1小時路邊臨時停車位使用費。

瀋陽市大東區,對產氫量給予相應能耗和碳排放扣減,同時對相關項目固投給予最高10%,最多100萬元的投資補貼。對發展光伏、風電等零碳制氫,相關項目固投給予最高30%,最多500萬元的投資補貼。對企業購買使用車用氫氣存儲設備金額的20%給予一次性補貼,最高500萬元。

無錫市對新建、改建、擴建的加氫站給予不超過500萬元的建設補貼。對實施優惠加氫(槍口價不超過25元1公斤)的加氫站給予不超過300萬元/年的運營補貼。

補貼是爲了創新,發展技術,在氫能源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但某種程度上,發展氫能源是在幫助別國獲得優勢。

國際競爭

早在1981年,日本就開始了氫燃料電池的研發,豐田在1992年開始研發氫能源汽車,於2002年與本田一起交付了一批氫燃料電池。在二十多年的氫能源汽車研究中,豐田擁有了五千餘項專利,並於2014年發佈了豐田首款量產氫能源汽車mirai。

但實際上,日本在商用氫氣車市場佔比不大。2023年,中國的商用氫氣車銷量達到5600臺,佔世界總銷量的38.8%,位居世界首位。其次是韓國的4631臺(32%)、美國2992臺(20.7%)、歐洲773臺(5.3%)、日本424臺(2.9%)。

日本搶先進軍氫能源產業,並拿到了幾乎所有的專利,這是未來獲利的保障。但中美歐都躲開了氫能源路線,轉頭髮展電動汽車。某種程度上,日本的巨大投入已經沒有太大價值了,但如果中國把氫能源汽車做起來了,日本反而能發揮技術優勢。中國已經在電車、電池儲能上有了巨大的優勢,是否還有必要進行第二條技術路線,自己與自己競爭?

技術路線

分析一個產業,不僅要從技術出發,也要從商業出發。氫能源汽車路線行不行,不僅僅取決於它本身技術的可行性,也要看技術的商業成本與收益。

我們討論氫能源汽車,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現在已經有了電動車。如果電動車能源沒有起來之前,氫能源會帶來很多與燃油車不一樣的優勢。但現在電動車上下游產業日趨成熟,安全性、可靠性都越來越好,而氫能源汽車幾乎還停在實驗、小範圍應用的階段,即使成熟了,從電動升級爲氫動能會帶來什麼質變的新優勢嗎?

對消費者來說也是如此。購買電車,會有更大的碰撞燃燒風險,但畢竟有收益,節約了燃油費。現在電車的價格已經非常便宜了,氫能源車很難再有價格優勢。對車主來說,相對於電車,氫能源車增加了風險,收益卻不大,爲什麼要購買?這就像中國沒有那麼多機場,高鐵就是一個好的選擇,美國航空業發達,高鐵意義就小很多。

燃料電池車輛適合重載、長途,彌補電動汽車的不足。但如果氫能源車走不通,整個氫能源領域,就缺了最大的一塊。爲了一些細分汽車場景,是否有必要專門建立一個技術路線,並建立相應的生態?

如果普及氫燃料電池車,中國就會同時存在三種汽車系統,傳統的油車、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電動車在經濟上並未完全自我運轉,再加上大量的研發費用,投入到氫能源車,整個社會經濟、財政補貼能否支撐,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我們分析氫能源汽車的前景,不能單純地分析氫能源本身的技術經濟特徵,而應該放在電動車的前提之下,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得到的結論也就更清晰。

隨着風電、光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氫氣的成本也會下降,氫能源不是不可以,將來可以用在工業,用來鍊鋼、製造水泥、化肥、化工、儲能,但汽車,真的沒有那個必要了。中國的最佳方向,就是繼續鑽研電池、電動車技術,提升電機效率、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一些細分場景,留給汽油、柴油即可。

(作者繫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專欄作家)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