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現代農業“進階之路”

在清城區飛來峽鎮江埗村,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成功將數百畝土地喚醒。目前已形成夏有蓮花、秋有稻田、冬有油菜花的整片田園風光。南方日報記者曾亮超攝

清遠持續擦亮“清字號”農業品牌,連州菜心等清遠農業知名品牌“出圈”。

南方日報記者曾亮超攝

清遠大力推動清遠雞、英德紅茶、連州菜心、絲苗米、麻竹筍等打造五大百億產值產業。樑素雅攝

隨着五大百億農業產業的逐步推進,清遠農業如何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成爲關注問題。圖爲清遠麻雞屠宰生產線。

南方日報記者曾亮超攝

稻穀飄香,清遠田間地頭一派夏收開鐮的忙碌景象。樑素雅攝

■清遠大視野

“第一產業增加值爲131.03億元,同比增長8.4%”,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覈算結果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清遠市農業生產運行良好,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遠超第二、第三產業。

農村人口271萬,佔全市總人口的66%;耕地保有量438.73萬畝,排在全省第二位……地處環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圈層的清遠,立足產業強市,近年來着力打造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果盤子”“茶罐子”,“3+3+X”產業體系初具規模,農業產業發展走上提質增效的“快車道”。

着眼未來,清遠大力推動清遠雞、英德紅茶、連州菜心、絲苗米、麻竹筍等打造五大百億產值產業,着力提升糧食的質量和附加值,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清遠高標準打造五大百億農業產業正當其時。”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經濟學教授陳鴻宇認爲,清遠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有傳統、有基礎、有品牌,要立足推動城鄉綜合市場一體化,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找到打造特色百億產業的實現路徑。

立足新起點,奮進新徵程。隨着產業興旺藍圖在粵北大地徐徐展開,城鄉融合發展的“清遠探路”動能澎湃。

●南方日報記者魏金鋒

煥新

從撂荒地到“致富田”

盛夏時節,稻穀飄香。清遠田間地頭一派夏收開鐮的忙碌景象。

在清新區石潭鎮的清遠市絲苗米產業示範基地裡,工人和收割機正在緊鑼密鼓地收割和運輸稻穀。該基地1200畝絲苗米近期迎來了首次收成。

“第一天開始收割出動了6臺收割機,一天大概可以收割240畝,大概5天就可以收割完,總產量可以達到400噸至450噸。”清遠市農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理霍孟說。

這是清遠市10個絲苗米產業集羣示範基地之一。今年初,清遠啓動“連山絲苗米”產業集羣建設,並以謀劃發展絲苗米百億級產業爲重要抓手,不斷提升清遠市糧食生產綜合效益。

今年6月,2022年廣東省5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公佈。其中,廣東省絲苗米跨縣集羣產業園(清遠市)入選跨縣集羣產業園,這是清遠市首個跨縣集羣產業園。

數據顯示,目前清遠全市水稻播種面積190多萬畝,其中優質絲苗米種植面積約152萬畝,佔比80%,年產值約40億元。

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着力點。在發展絲苗米產業中,清遠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主力軍,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適度規模化、機械化耕種。

在清城區飛來峽鎮龍埗村,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成功將數百畝土地喚醒。讓從原來的只能種一造的“水淹地”,到一年四季均有收益的“淘金田”,形成夏有蓮花、秋有稻田、冬有油菜花的整片田園風光。三造輪作、水旱結合的循環農業,還有利於土壤修復。

守住耕地紅線是維護糧食安全的根基。近年來,推動撂荒地復耕複種是清遠實施“藏糧於地”的重要舉措之一。2021年,清遠實現復耕複種撂荒耕地14.26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

昔日撂荒地變成“致富田”,不斷激發着羣衆向撂荒地要效益的信心和動力。

迭代

從“看天吃飯”到無人農場

一隻只骨肉均勻的清遠麻雞除去雞毛後正掛在鋼勾上,隨着機械運轉,由穿戴嚴密防護服及手套工人包裝成盒,隨後半成品被運輸進入“速凍先鋒”隧道式速凍機,進入冷鏈運輸環節。

這有序規整的一幕發生在清遠麻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這裡,通過高度機械化的運作、科技力量的加持,每小時有3000只雞登上屠宰生產線,場內獨棟冷庫倉儲能力達1500噸,滿產年屠宰量達1500萬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着五大百億農業產業的逐步推進,清遠農業如何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成爲關注問題。

在清遠英德英九莊園生產車間裡,身着白色無菌服的技術人員在觸控面板上設定好參數,機器就能完成萎凋、揉捻、發酵、烘乾等紅茶加工工序。

英九莊園副總經理黃文定介紹,與科研團隊合作完善現代茶葉加工技術集成中心——中央智能茶廠,實現數字化精準控制和標準化、規模化加工,同時打造“‘1+N’+家庭農場”產業聯合體模式,推動英德紅茶產業向標準化轉型升級。

農機更給力,種地更省力。今年7月,位於清遠市清城區東城街道江埗村的粵北首個“花稻花”無人農場早稻開機收割。100畝金燦燦的稻田在新型收割機和運糧車的協同作業下,割稻、脫粒、吐稈、裝運“一條龍”完成水稻收割全過程。

清遠把“引進農業專家”與“培養本土人才”有機結合,探索以“大專家”帶動“土專家”的“清遠經驗”。通過農業牽手院士專家,清遠農業現代化逐漸升溫。從農機耕作播種,到無人機施肥,再到烘乾機加工……如今不少農戶已成爲使用農機的一把好手。

從“面朝黃土”到農機滿地跑,從“看天吃飯”到旱澇保收,以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爲引領,田間地頭激盪的科技動能正在轉化爲增產豐收的喜悅。

集聚

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出擊

6月,麻竹筍豐產期。在清遠英德,漫山遍野的竹林鬱鬱蔥蔥,一棵棵麻竹筍迫不及待地鑽出地面,等待農戶前來採摘。

麻竹筍有“剝衣黃金”之稱,產自清遠而風靡海外。近3年,清遠地區出口麻竹筍及其製品1083批次,重量超1.7萬噸。據介紹,日本市場上超五成竹筍來自清遠,其中筍乾產品市場佔比達95%以上。

作爲廣東省農業農村大市,清遠農業資源豐富。“十三五”期間,清遠農業“3個三工程”(深入實施品種、品質、品牌“三品”工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但是,要把農業區域資源優勢、要素優勢轉變爲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清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爲此,清遠市委、市政府立足發展全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行動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努力讓農業成爲有奔頭的產業。

在連山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區,工人們熟練地操作着機器,生產線各道工序快速運轉,一箱箱打包好的絲苗米準備運往大灣區城市。

“該產業園的建設促進了連山絲苗米的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範、服務等幾大要素的相互融合,實現產業各環節緊密相扣,拓展農業功能,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絲苗米產業融合發展。”連山民族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譚裕林表示。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推動農業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實現提質增效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清遠擁有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輻射帶動65個鄉鎮,聯農帶農超15萬戶。

按照部署,清遠將用好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園平臺,推動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園區集聚,培育建設一批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相對集中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引進並藉助農業龍頭企業的技術、運營、銷售、資本等力量,帶動清遠市農業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

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經營和管理方式的提檔升級、聚集效應不斷激發,清遠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發展優勢更加顯現。

品牌

從“山貨”到“尖貨”

一個有知名度、影響力的區域品牌,往往能夠衍生孵化出整條產業鏈和產業集羣。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地方特色農產品的背後蘊含的是歷史沿革、自然生態、人文習俗、著名人物、鄉愁情懷。”清遠市農業品牌促進會會長邱志勇認爲,打“文化牌”就是打“差異化”。

近年來,清遠持續擦亮“清字號”農業品牌,建立“清遠農家”區域公用品牌體系,着力培養一批縣級優秀農產品品牌和一大批農業企業品牌,英德紅茶、連州菜心等清遠農業知名品牌“出圈”,“清字號”農產品開始走進大灣區城市千家萬戶餐桌。

但問題同樣存在。如在茶、筍等農業發展中,品牌引領效應不強,傳播與推廣不到位。雖然部分農產品已取得品牌商標,但設計單調、內涵不足、缺乏宣傳推廣,農產品品牌優勢未能轉化爲價格優勢等。

打響“清字號”農產品品牌,清遠志在必得。

清遠提出,多措並舉開闢銷售渠道,深入推進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強化五大農業產業品牌營銷,用好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平臺,讓清遠優質農產品搶佔灣區大市場乃至海外市場。

今年4月,就區域品牌打造規劃,清遠引入深圳專業團隊,計劃發揮設計賦能優勢,形成清遠城市品牌形象和農產品品牌形象矩陣,加強品牌營銷策劃宣傳推廣。

爲聚力納智加快轉型升級。連日來,清遠市政府分別召開清遠雞、麻竹筍等多場產業專題研討會,研究產業發展有效路徑。邀請相關縣(市、區)、市直部門、企業代表、專家代表圍繞產業發展進行研討,在業內引起熱議

下一步,清遠計劃還在廣州、深圳等地開設清遠農產品品牌展示體驗店;建立農產品品牌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質量追溯體系;深化“12221”市場體系建設,推動產地和銷地兩個市場、兩個營銷隊伍建設等。

強化區域品牌產品建設賦能,解決農產品“增產不增收、優質不優價”問題,不斷擦亮這把強企富民的“金鑰匙”,助力跨步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記者觀察

念好“產業經”

走好振興路

通過產業引領、科技支撐、文化賦能……農業發展勢頭強勁正在成爲清遠發展“新常態”。

隨着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民從單打獨鬥到抱團致富,糧食從單一生產到產加銷一體化,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農業越來越有奔頭,農民腰包越來越鼓。

“丟荒的地復耕複種後收成不錯,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熱情。”在清遠英德石灰鋪鎮石灰村下排組,石灰村委負責人指着正在田裡忙着翻土、鋤草的村民說。

去年6月前,這裡還是一片撂荒地。下排組將130多畝相對集中連片且撂荒2年以上的耕地,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決定收回,由村集體統一管理經營權。引進農村合作社代耕代種模式,解決農村勞動力外流、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

——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鄉村蝶變不斷上演。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清新區下逕村以土地爲突破口,成立清遠市首個股份經濟合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盤活整合2600平方米宅基地與社會資本合作經營小華山休閒度假項目,村集體經濟收入由1.9萬元增至500多萬元。“村民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這個改革讓我們更加有幹勁。”領到股權證的下逕村村民鄒東海說。

——園區變景區,農房變民宿,美麗鄉村華麗轉身。

產業提升帶動鄉村建設全面升級。來到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淡地村小組,首先印入眼簾的是臨水而立的原生態精品民宿羣落。淡地村整合30畝閒置宅基地和40戶舊農房用於發展鄉村民宿,爲村集體每年帶來土地紅利收入12萬元,實現了“空心村”到“網紅旅遊度假村”的華麗轉身,“短板”正不斷變成“潛力板”。

“米袋子”沉甸甸,“菜籃子”“水缸子”“果盤子”“茶罐子”滿滿當當。邁向新徵程,清遠城鄉融合發展路徑愈加清晰,念好“產業經”,走好振興路,粵北大地響起奮進號角,新的“趕考”路上蹄疾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