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浪漫主義愛情敘事終結

◎念一

12月4日,知名作家瓊瑤在家中去世,終年86歲。金庸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瓊瑤便是如此。

早熟而敏感堅強也脆弱

瓊瑤出生於1938年,她在《我的故事》中自述:“我生於戰亂,長於憂患。我瞭解人事時,正是抗戰尾期,我和兩個弟弟,跟着父母,從湖南家鄉,一路‘逃難’到四川。”成長於山河破碎之際,目睹骨肉分離,嚐盡顛沛流離之苦,使得瓊瑤“早熟而敏感,堅強也脆弱”。

那個時代的青年,反封建、追求解放的思想種子埋在心裡。新文化運動以來,追求自由戀愛就是進步知識分子的時髦,瓊瑤也受潮流影響,後來的人說她浪漫主義、愛情至上,其實她想表達的那一套,和那一代知識女性何其相似,比如她小說中無法壓制的情感、對生命熱忱的渴望、對人與人相處中實質平等的追求,乃至對於“發瘋者”的描繪。

實際上,在瓊瑤的早期作品裡,就有如今看來非常應景的表達。在小說《窗外》裡,江雁容與母親對話,江雁容說:“可是,你有一羣愛你的孩子,有一個愛你的丈夫,生活在愛裡,不是也很幸福嗎?”母親清醒地回答:“愛是不可靠的,你以爲你爸爸愛我?……或者他愛我,但他是爲了他自己愛我,因爲失去我對他不方便,絕不是爲了愛我而愛我!”

也是這位江太太,生怕女兒走上錯誤的道路,於是情緒激動地說:“我最怕你們兩個女兒步上我的後塵,年紀輕輕的就結了婚,弄上一大堆孩子,毀掉了所有前途!最後一事無成!”

到了《雪珂》《煙鎖重樓》,瓊瑤細緻地描繪了女性反抗封建禮教束縛的過程,也不憚於書寫革命的複雜、不以個體的意志而左右。她對革命的描寫是從社會到家庭,滲透到女性的行動中,這種行動包括了愛情。

在《一簾幽夢》《煙雨濛濛》裡,小說的敘事也都以女性的情感和慾望作爲主要驅動力,女性的成長和處境得到充分描繪。如今,讀者提起女性主義常想到費蘭特《我的天才女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其實瓊瑤在上個世紀時寫的女性羣像也值得被回望,她的文風或許受到了丁玲、蕭紅等女性作家的影響。

曾被批保守後被認爲先鋒

但與此同時,瓊瑤的作品也面臨着不少指責。這些指責多少罔顧了歷史的語境,就像是一個站在前人基礎上更加進步的人,去批評此前的人士太保守。在瓊瑤那個年代,浪漫愛的本質是對於人類生命本能、自由意志的讚頌。因此,若是脫離時代語境,斷章取義,瓊瑤劇的情節或臺詞就會顯得保守,其實質是進步人士認爲她“進步不徹底”。

此外,無需迴避的是,瓊瑤作品裡的確也寫過不少女性鬥爭的橋段、女性之間的敵意,而她對浪漫主義人格的傾慕,客觀上導致她在書寫平實人生、中老年女性時,筆力明顯不如寫小燕子等年輕角色出彩。我並不覺得這是瓊瑤的作品失真,現實裡同性之間的妒忌和敵意比比皆是,與其說失真,毋寧說瓊瑤有她侷限的一面。她能寫好一類人,但寫不好她不熟悉、不認可的那一部分,她的小說自我重複那一面也早已是老生常談。但這些批評,都是建立在承認她的複雜、她在當時具有解放意義和開拓性的基礎上,否則我們又如何面對她作品裡那些生動的女性情誼,那一個個哪怕是配角也能讓你記住的女性名字?

許多作家是越活越保守,瓊瑤卻能知世故而不世故,《還珠格格》其實是她六十歲左右時寫的作品了,但裡面也不乏反封建、倡導個體解放的表達。如今流行講女性友誼,《還珠格格》不就是古早的女性友誼作品嗎?小燕子、紫薇、金鎖等主角並沒有“雌競”,而是以愛爲單位,結成了互助的小共同體。就連原本看似反派的皇后和容嬤嬤,瓊瑤也留出筆墨寫她們的主僕情誼,寫皇后身處皇權與父權疊加的紫禁城裡的悲劇性。《還珠格格》系列塑造瞭如此多令人記憶深刻的女性形象,在那個年代,它沒有標榜女性主義、大女主敘事,它被當做瓊瑤釀製的“愛情神話”,但它所描繪的這個女人世界又是如此元氣淋漓、層次豐富。

近十年瓊瑤作品的熱度明顯不如“還珠時期”,她晚年寫的八十萬字小說聲勢亦不如《煙雨濛濛》《還珠格格》壯大。爲什麼人人都在懷念她,事實上又已經消退了閱讀她的熱情?

也許,這離不開文本和環境兩大因素。在文本上,瓊瑤小說的意義,離不開解放人慾、歌頌浪漫愛的時代語境,當這種語境消失,瓊瑤小說本身的結構、語言問題就會被放大,更面臨被時間鏽蝕的危險。這種危機,其實不只是瓊瑤會面對,跟她同時代的金庸、亦舒都會。如今看武俠劇的還有,但年輕一代裡讀武俠小說的也不如八零後、九零後多了。而在環境上,如今反而是離婚節目流行,看見當下青年人現實困境、給予心靈撫慰的媒介得到更大共鳴,瓊瑤的語境反而漸行漸遠了。有趣的是,部分人批評瓊瑤保守,但對比新人、新作品,她反而顯得更先鋒。大概時尚是個圈,說不定哪一天風水輪流轉。

瓊瑤沒變只是時代變了

其實,將瓊瑤和金庸放在一起對比,也是很有趣的。瓊瑤和金庸,是中文通俗文學的兩棵大樹,深深影響了七零到九零後的價值觀。

瓊瑤,是愛情至上。金庸,是俠義爲先。一個是情感上的理想主義,以愛情作觀念革命。一個是道德上的理想主義,以武俠軀殼寫士人精神。

坊間對瓊瑤的評價,隨時局流動。《還珠格格》播出之初,家家戶戶收看,瓊瑤是愛情教母和流行聖手的代名詞。彼時正值世紀之交,思想活躍,文藝作品反封建、反教條的多,時人並不覺得瓊瑤在其中多麼革命、先鋒,反而有一種批評,說瓊瑤美化宮廷,崇拜豪門,把乾隆爺、五阿哥、福爾康這幫人粉飾了,反而是對容嬤嬤這樣的宮廷奴僕含有惡意。《情深深雨濛濛》,上海大戶人家故事,陸振華本質上是翻版皇帝,瓊瑤寫陸家故事,延續的是明清世情小說寫家族的傳統。放到今天,部分批評家該要說瓊瑤只寫豪門權貴、中產階層和幸運進入豪門的“小燕子”,而貧民羣體只是配角。因此,那時候坊間對瓊瑤的評價,是認爲她反封建中又有保守,歌頌愛情至上,卻又體認豪門。

在實用主義、理性計算者眼中,瓊瑤版本的浪漫愛,正變得越來越不現實,理性結合,甚至門當戶對的觀念,壓過愛情至上一頭。但另一方面,昔日觀看《還珠格格》的小孩長大後發現,原來瓊瑤劇反而比現在的愛情劇、古裝劇更先鋒,瓊瑤歌頌至情至性的人生,自己更比小說之人更決絕、更瀟灑,她把自己活成了一部最瓊瑤的小說。

於是當瓊瑤去世時,很多人把她當做一個時代的孤本去看待,而她的離開,彷彿標誌着一種天真而熱烈的浪漫主義愛情敘事的終結,迎面向我們走來的,是嘲笑“戀愛腦”,工具理性佔上風的時代語境。而瓊瑤本人,則是一直沒變,她還是那個歌頌個體解放、挑釁保守敘事、站在中心呼喚人間大愛的瀟灑奇女子。2023年,在臺北小巨蛋舉辦創作60週年演唱會時,她依然堅定地說:“我常常說,愛要大聲說出來,不說出來對方怎麼知道。所以我今天也大聲地跟你們說,我愛你們,希望你們也愛身邊的人,也愛自己的家人,同時把我這份愛傳承下去,發揚出去。”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