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虎頭蜂最活躍!登山謹記「3觀察法」安全遠離
虎頭蜂相較於蜜蜂普遍毒液量大倒鉤也細,可「連螫數次」不成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秋末是虎頭蜂造成民衆死傷的高峰期,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吳明城說,民衆遇虎頭蜂,應觀察虎頭蜂意圖,以冷靜且迅速的方式離的愈遠愈好。郊外活動時也可注意草叢及天空,提早預知虎頭蜂羣聚集地點,避免遭蜂羣追趕造成生命危險。
近年傳出零星虎頭蜂螫死人的案例,如近日新北瑞芳八分寮步道發生登山團遭虎頭蜂攻擊事件,釀20人中9人輕重傷,2人送醫不治。
臺灣虎頭蜂約有8種,蜂后一般在過冬後,3至4月開始築巢,待工蜂羽化後迅速築巢,於8月底至11月秋末期間蜂羣數量達高峰。一窩完整的中華大虎頭蜂蜂巢,就有可能有上萬只虎頭蜂在內,但蜂羣數量仍會因蜂巢大小及發展情況有所不同。
吳明城指出,臺灣虎頭蜂中又以「臺灣山林殺手」的黑腹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2種對民衆威脅最大。其中因中華大虎頭蜂,工蜂體長可達約4至5公分,黑尾虎頭蜂爲3.2至3.8公分,毒囊較大毒液量也較多,連體內有抗體的蜂農遭螫2次都可能有生命危險,遑論一般民衆。
虎頭蜂蜂螫之所以危險,主因蜜蜂毒液量不大,1000人中約僅有1至2人會出現嚴重過敏現象,且蜜蜂螫針倒鉤大,螫完後蜂只本身也會死亡。不過,虎頭蜂普遍毒液量大倒鉤也細,可以「連螫數次」不成問題。透過螫針注入蜂毒所含的蜂毒胜肽,則會造成紅血球破裂、急性過敏性休克及發炎反應,嚴重將造成患者無法呼吸及溶血癥狀,未盡速就醫恐致死。
除爬山時避免穿着黑色等深色衣物及噴灑香水等,吳明城也強調,千萬不能用扇子或其他物品驅趕,否則反而引來一整羣虎頭蜂。同時不應使用敵避(DEET)或其他噴霧朝虎頭蜂噴灑,避免激怒蜂羣出「針」造成危險,而應保持冷靜儘快離開現場。
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吳明城表示民衆在郊區與山林內活動時,可透過以下3種方式觀察並遠離虎頭蜂羣,避免遭虎頭蜂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