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應用創新不斷 技術駛向深水區

本報記者 鄭瑜 北京報道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正在如火如荼。在這輪浪潮之中,新興技術深度交叉融合,科學研究範式深刻轉變,技術應用創新加速迭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更加緊密。與此同時,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速重構,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爭奪戰日趨激烈。新質生產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中呼之欲出。

如何不斷運用新型科學技術改變既有的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產生更高效用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爲一道重要課題。區塊鏈技術作爲打造數字經濟的重要底座之一,在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上交出了屬於鏈上的亮眼成績單。

日前,中央網信辦數據與技術保障中心面向全國開展2023年區塊鏈創新應用案例徵集工作,經初審、複審、公示等環節後評選出66個區塊鏈創新應用案例(包括10個優秀案例,56個典型案例),彙編形成了《中國區塊鏈創新應用案例集(2023)》,爲各地區、各行業深入推進區塊鏈創新發展提供借鑑與參考。

解決通關物流痛點

在港口業務中,面對海量的集裝箱吞吐量、繁雜的口岸環境以及業務流程,依靠傳統的紙質單據運轉模式無疑會對跨境貿易口岸的通關物流效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2017年,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上海口岸“最大限度實現覆蓋船舶抵離、港口作業、貨物通關等口岸作業各環節的全程無紙化”的改革目標確立。

2018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重點任務提到,全面推行港口業務網上受理,推進集裝箱設備交接單、提貨單電子化。

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的數據,上海港2023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900萬TEU(標準箱)大關,連續第十四年蟬聯全球第一。作爲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最重要的國際樞紐港之一,上海港航運供應鏈參與方衆多、流程複雜、單證繁多、業務量龐大,雖然集裝箱的出現實現了運輸單元的標準化,但一票貨、一箱貨的順利運抵仍然涉及到跨組織、跨區域的協同,尤其是單證及其數據。

由此,上海港區塊鏈無紙化換單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應運而生。在這一領域,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帶來了重大變革,實現了跨組織、跨區域的協同合作,從而提高了口岸作業效率,促進了上海口岸通關效率的提升。

“通過區塊鏈實現貫穿船公司、港口等參與方的操作流程,取代了紙質單據多次傳遞的傳統流程,將傳統的需要以天計的進口換單放貨流程縮短到了以小時爲單位。進口客戶通過在網上付費開票、區塊鏈平臺換單、進口電子報關、在線預約碼頭提箱計劃,全程足不出戶無接觸完成進口集裝箱提貨操作。”平臺參與方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據悉,平臺以提貨單爲切入口,藉助區塊鏈技術實現Seaway Bill(海運提單)的無紙化換單,向口岸用戶提供全程無接觸、全時限一站式服務,實現在國際海運承運人、港口企業、海關、貨主、貨運代理、船舶代理等節點間流轉辦理,深化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進口放貨的全流程無紙化。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與港航業務結合,構建基於區塊鏈的港航聯盟鏈,通過高可靠、高可用的港航聯盟鏈,使港航物流各參與方作爲聯盟鏈節點,利用區塊鏈分佈式存儲、數據不可篡改、可信可追溯等特點,爲各參與方打造信任環境,實現聯盟鏈的用戶信息上鍊、港航物流信息上鍊、港航業務交互信息上鍊,船公司、船代、貨代、貨主、碼頭等多方參與的協同合作,實現產業鏈級降本增效。自2019年12月上線以來,平臺不斷推動與船公司、長江沿線港口以及國際貿易商間的合作,已與中遠海運、東方海外、新海豐、錦江航運、海華和赫伯羅特等多家船公司、船代公司(即代理與船舶有關業務的單位)以及蕪湖港和九江港等長江沿線港口實現系統對接和數據上鍊。

例如,在傳統模式下,海運進口集裝箱船靠港後,外貿企業或其代理需要憑藉正本海運提單(指承運人或受其委託之人簽發的用以向承運人提取貨物並主張權利的提單)前往船代現場窗口辦理換單業務,支付費用並換取紙質提貨單。然而,這種方式存在着換單成本高、換單效率低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區塊鏈技術爲打造安全透明、高效便捷且安全係數高的電子換單平臺提供了可行可信的解決方案。

如今,上海港主要進口電商貨物集裝箱單證基本實現上鍊辦理。原先客戶需要持蓋章紙質海運單和保函等憑證,去船公司代理櫃檯換取紙質提貨單,再憑紙質提貨單去碼頭辦理進口提箱業務。現在通過海運單上鍊、提貨單上鍊,這些單證在船公司和碼頭之間可以實現區塊鏈上的流轉,藉助區塊鏈可追溯、可信任的技術特點,實現船公司、港口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流程上的互信和協作,客戶可以鏈上一次完成所有操作流程,實現進口放貨全流程無紙化。2023年,平臺完成換單已超30萬票、涉箱貨超90萬TEU,累計完成換單超71萬票、涉箱貨超215萬TEU(標準箱),有效壓縮了口岸作業時間,提升上海口岸通關效率。

助推跨境貿易通道建設

近年來,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陸續發佈了一系列區塊鏈政策文件,旨在推動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用落地、生態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區塊鏈被確定爲數字經濟的重點產業之一,強調以聯盟鏈爲核心的區塊鏈服務平臺的發展,並提出了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政務服務等領域的應用方案。此外,多個部委在各自領域的信息化相關政策文件中,明確規劃加速區塊鏈創新應用,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以促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跨境貿易場景中,對外經濟交往中同外國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有經濟聯繫的國內企業,他們的資金流、貿易流、貨物流等能夠佐證自身信用的數據信息往往分散在多個部門,銀行缺少直接獲取這些數據信息的可信、便捷渠道,導致銀企信息不對稱、銀行展業風控成本高。

“比如,傳統模式外匯支付結算業務操作中,銀行對交易真實性的判斷主要依託稅務發票等憑證信息,客戶需將業務單據、境內匯款申請書等紙質資料提交至銀行櫃面,大量時間耗費在紙質單據的流轉上。同時由於信息不互通,存在企業利用同一單據在不同銀行重複辦理業務的風險,銀行難以防範。”上述人士補充道。

據瞭解,在跨境金融場景下,爲了推進涉外領域的金融和產業融合,讓各環節的數據有效互通,國家外匯管理局重慶市分局基於國家外匯管理局跨境金融服務平臺統一技術底座,會同多部門合作,創新搭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融資結算”應用場景,建立外匯局、政府部門、銀行和企業等端到端的信息交換和數據檢驗機制,爲銀行和企業提供便捷的跨境貿易融資和結算服務。

截至2023年年末,國家外匯管理局重慶市分局聚焦西部陸海新通道上下游企業外匯金融訴求,有效利用區塊鏈技術在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的作用,依託分佈式賬本不可篡改、數字簽名和多方共識等技術特點,彙集收付匯、稅務、融資、物流等多方信息,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融資結算”應用場景,爲700餘家企業辦理付匯業務2.4萬餘筆、覈驗發票7.3萬餘張,便利化金額合計17.7億美元;此外,服務企業進出口融資1300餘筆,金額合計23.5億美元。

有專家告訴記者,貿易金融區塊鏈場景需要推動各銀行共同探索,通過多種貿易金融區塊鍊形式的探索和運行,以期更大範圍的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打通,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跨境貿易的能力。

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已有超過二十個省市將發展區塊鏈技術產業納入地方“十四五”規劃。2023年3月,河南省發佈《“河南鏈”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集成應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具有河南特色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充分發揮區塊鏈在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安全可信等方面的作用,拓展“區塊鏈+政務服務”“區塊鏈+政務數據共享”等應用場景。同年5月和7月,海南省和上海市分別推出《海南省關於加快區塊鏈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與《上海市推進城市區塊鏈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5年)》,其中政策要點均包含了區塊鏈技術創新和生態培育。

可以預見的是,在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下,科技創新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爲深入的影響。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