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十大教育熱點:關注“一老一小”,推動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北京報道教育有政治、戰略、民生三重屬性,歷來是全國兩會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

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繼續帶來大量教育的建議和提案,既關乎爲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動能,又關乎爲人民羣衆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減輕教師負擔、科學教育、鄉村寄宿制學校、人工智能教育、老年教育、普職分流焦慮、普惠托育、大學生就業、預製菜進校園等十大熱點。

保護青少年身體和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凸顯。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實驗中學副校長竇延麗建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國家課程方案,制定各學段銜接的教材和課程體系,大力推進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全學段護航學生心理健康。

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建議,從多方面預防青少年抑鬱症。學校要加強抗壓能力教育,不應以成績爲唯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教會青少年對負面情緒的管理。家長要學會給孩子減壓,要多帶孩子開展戶外、文藝、體育類活動,預防青少年網絡沉迷。

青少年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來自學業負擔和焦慮,“普職分流”可謂重要的焦慮源,克服這個問題,需要加強普職融通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王仁祥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高中階段教育佈局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確定職普招生比例,不搞“一刀切”,避免大起大落;完善貫通培養機制,支持各地擴大優質中職與高職學校貫通培養規模,探索開展中職教育與職業本科教育銜接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林敏潔則建議,穩步推進普高與中職合併重組,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加快發展新型綜合高中。

青少年健康的風險因素不只有心理,還有正處在發育之中的身體。近年來,預製菜進校園引起爭議,引起了家庭對校園食品安全的擔心。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鬱瑞芬建議,預製菜產品只可以進入消費者有主動選擇權的商品市場,而不得進入消費者被動選擇的市場,比如學校食堂、職工食堂、養老院等。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孫寶國則認爲,預製菜產業化是社會快節奏發展、多樣化消費、鄉村振興和食品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他建議,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等發揮食品領域科學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對食品安全謠言內容進行科學、全面的解讀。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未來建立預製菜統一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之後,對於預製菜進學校,要對預製菜的原料溯源、營養密度、加工工藝、包裝標識、儲存運輸、添加劑的劑量種類以及農藥殘留、重金屬等作出更高要求。

適應人口變化配置教育資源

人口變化趨勢對教育有重大影響,因此要加強前瞻性佈局,統籌托幼、基礎教育、高校畢業生、老年教育等各階段教育佈局。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北海幼兒園園長柳茹調研發現,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託位數要求計算,到2025年,託位數要達到約600萬個,而目前僅有200萬個,缺口約達400萬個。

柳茹建議,要加強托幼一體化建設,構建統一的管理體制,明確主管部門與相關部門職責,完善部門間協調合作機制,對開辦普惠性託班的民辦幼兒園給予補貼,支持嬰幼兒健康成長。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科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麗婷建議,將普惠托育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範疇,設立普惠托育建設專項財政資金,加大對農村地區托育服務的支持;建立普惠托育建設補貼、託位補貼、生均補貼最低標準。

人口變化趨勢還包括從農村向城市流動,但總會有孩子留在農村。因此,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學副校長王曉梅建議,常態化推動寄宿制學校教學和生活條件改善,保障農村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大量撤併鄉村小學及教學點,會讓鄉村留守孩子上學路更遠、事更難,導致鄉村輟學率回升。”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說。

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要儘快採取措施,叫停盲目撤點並校,保留必須保留的鄉村小學及教學點。在撤併學校及教學點時,必須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與此同時,要繼續加大投入,辦好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進一步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保障每一個鄉村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終身教育培育人才紅利

教育是全社會人力資源蓄水池,是人才紅利的主要供給方。

高校畢業生是重要的人力資源,但隨着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就業工作十分艱鉅。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副市長楊善竑建議,各部門、各地要把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大局穩定作爲穩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提前介入開展職業指導,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與促進本地產業發展相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雲南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孝軒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高校畢業生就業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高等教育供需匹配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長期未能解決好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他建議,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爲載體的需求預測機制,系統完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激發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內生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工業學院副校長張祖濤則建議,加大對新興行業的扶持力度,增加企業就業崗位、社會組織就業崗位、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及政策性公益性崗位,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和基層就業空間。

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低齡老年人也是重要的人才紅利,加強老年教育將造福社會。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建議,積極增加老年教育的財政投入,加強老年大學師資隊伍建設,加快開設老年教育師範專業。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67億,佔我國總人口的18.43%,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3億。

李景虹指出,未來10年,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口將步入退休行列,這部分羣體具有追求高品質文化生活的訴求,他們接受老年教育、參與社會服務的願望比較強烈。

北京市工商聯執委、量子之歌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李鵬認爲,隨着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新的經濟業態正在嶄露頭角。與此同時,一個不可忽視的消費羣體——60後的“新老人”正迅速崛起,他們擁有強烈的自我實現和悅己需求,將爲銀髮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量子之歌旗下的中老年興趣學習平臺千尺學堂提供書法、鋼琴、站樁等在線課程。“通過科技與服務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助力‘新老人’培養興趣愛好、提升自我價值,更能讓他們在社交互動中感受到歸屬感和參與感。”李鵬說。

科技賦能減輕教師負擔

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倒逼教育轉型升級,科學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能爲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指出,從總體上看,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還存在許多困難:頂層設計不夠精細,規劃引領作用有待進一步強化;重視程度上熱中溫下冷,社會共識有待進一步凝聚;課程、教材等跟不上時代發展需要,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創新;科學教育資源開拓不夠,社會力量參與科學教育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劉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建議立足新目標新要求,重新修訂中小學科學教育教材,創新課程體系,並督促各地各校落實教材、課程配套實驗實訓條件,避免“黑板上做實驗”,完善科學教育體系,提高其吸引力、培養力。

人工智能時代,學生需要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亦需賦能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建議,將人工智能素養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內容,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同時將相關內容納入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加大對高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的投入,將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拓展到更多專業,培養更多跨領域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則建議,加快構建基於國產底座的教育專屬大模型,並在自主可控的算力平臺上持續進化,讓孩子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面向未來,成爲更有競爭力、想象力、創造力的新人類。

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技術已應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查與干預這個細分領域。劉慶峰建議,要搭建醫教互聯的青少年心理問題預防、預警、干預的動態追蹤管理平臺,提升篩查覆蓋率、預警準確率、心理輔導覆蓋率和干預閉環率。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重要應用領域,是成爲教師的智能助手,提高教師工作效率。今年全國兩會上,減輕教師負擔受到熱議。

全國政協委員、知名編劇蔣勝男表示,許多中小學教師每天最大的工作不是教書育人,而是要完成各種“保險、防詐、安全頭盔、防溺水、美育、競賽、活動、突擊檢查、APP下載、打卡、拍照、美篇、公開課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衆議建議,儘快減少和限制教育考評,切實爲教師紓困,讓教師全心施教、潛心治學、安心科創。取締各種不必要的考評,把高校治校權交給校黨組織和領導班子及教授委員會,實行責權利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