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失智者調查首納BPSD項目 衛福部揭背後關鍵原因

衛福部公佈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首次調查情緒及行爲症狀(BPSD)發生情形,失智者有任一項BPSD發生率爲66%。失智照顧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公佈最新臺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其中首次調查情緒及行爲症狀(BPSD)發生情形,失智者有任一項BPSD發生率爲66%,且隨着失智程度越嚴重,發生率也越高。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BPSD症狀分成多種,如外顯型有作息日夜顛倒、重複行爲等狀況,讓照顧者較爲困擾。

失智者最常出現的BPSD前五名,第一爲憂鬱及負性症狀 (33.37%),「負性」是指缺乏尋常人應該擁有的特質,如情感平淡、說話內容貧乏等,其次爲日夜顛倒/作息混亂(32.94%),依序爲恐懼或焦慮 (27.75%)、重複行爲(25.43%)及妄想(21.19%)。

本次公佈調查報告,首次盤點BPSD。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說,情緒行爲是失智症患者常見症狀,照顧者在照顧上變得困難,希望有助失智共照中心、據點與日照中心,對這類個案的照顧,能提供較多資源及協助。針對BPSD照護,長照司規畫與地區醫院合作,布建權責型失智據點,並預計今年試辦;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目前仍待衛福部進一步規畫。

朱益宏說,這個計劃初期應規畫開辦費,納入精神科、家醫科、神經內科等科別醫師,共同建立照護系統,後續則由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執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顧,人力上人要審慎評估,因爲一個醫事人員照顧至多十名精神疾病患者就很吃力,門檻相對較高,但會員大多願意加入,如有明確執行計劃與進修課程,地區醫院也願意媒合會員之間互相交流。

徐文俊表示,一般而言,BPSD症狀爲短暫性,評估標準通常是一個月內是否有發生相關症狀,而症狀通常持續幾天到數週。我國研究跟國外不同的是國外常見的「冷漠」並未入榜,如對事情沒有反應、不太講話、對事情不展露興趣等,可能跟文化背景有關係。

徐文俊說,BPSD的症狀有分成不同類型,外顯型(如日夜顛腦、躁動、妄想、重複行爲)的會比較難照顧,讓家屬較爲困擾。而憂鬱跟冷漠則偏向非外顯問題,可能表現如照顧者難帶領活動,可能拒絕配合等。

「許多照顧者想到照顧嚴重BPSD的失智者,頭髮都會豎起來。」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指出,此時就需要特殊單位及機構加以照顧,尤其是許多照顧機構會「挑個案」,不願意照顧合併有BPSD的失智者,呼籲衛福部應研議成立及獎勵相關單位,或要求醫院組成照顧團隊,並讓照顧者家屬、照顧機構人員可以上課、受訓,透過藥物等治療方式,給予BPSD病人更好的照顧。

湯麗玉說,失智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緒及行爲症狀,這是很常見的問題,往往合併BPSD的失智者行動能力好,但伴隨許多令人困擾的情緒及行爲症狀,病情中度時,照顧者於照顧上就會感到很辛苦,且隨着照顧者對BPSD的接受度、耐受度不同,也會影響照顧者的辛苦程度,如果對於BPSD有更多的認識,以及提高照顧耐受度,相對就不會感到特別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