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一張電腦斷層預測4種疾病」 北醫一校六院展現特色醫療

「Deep-Lung 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正式上線,病人僅需要拍攝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透過人工智慧運算及AI模型的幫助,即可預測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等4種疾病。(北醫附設醫院提供)

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陳震宇研究團隊研發「Deep-Lung 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一張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即可預測4種疾病,準確率可達9成,是全球首創的服務。(北醫大提供)

「智慧輸液給藥系統」透過電腦綁定,確認病人、執行護理師及注射部位,精準控制輸液速度,更可將醫囑、藥品、病患、藥典庫資訊進行同步比對,大幅提升輸液安全。(北醫附設醫院提供)

2022臺灣醫療科技展今(1)起連續4天在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今年結合一校六院特色,共展出29個亮點項目;其中一大亮點是北醫附設醫院展出的「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運用一張電腦斷層影像,就可預測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等4種疾病。

北醫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峰表示,過去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生活型態,各種標榜「零接觸、自動化」的防疫設施應運而生,其中AI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概念也在醫療產業中茁壯躍進。

北醫附醫引進臺灣自制的尖端機器人手術導航系統、設立全臺灣第一個具有高中低階復健機器人的機器人復健中心,同時啓用高端智慧輸液幫浦,並與臺北醫學大學合作的「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正式上線,讓AI大數據醫療不僅是理論,更是醫療場域的現在進行式。

「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是一套全方面AI放射科醫學影像的早期胸腔疾病篩檢輔助系統。 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副校長暨研究計劃主持人陳震宇表示,病人僅需要拍攝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DCT),透過人工智慧運算以及AI模型的幫助,就可以預測包括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等4種疾病,準確率可達9成,系統還可以自動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健康報告,是全球首創的服務。

陳震宇指出,因應臺灣人口老化加速,預測未來政府將逐步有條件開放補助,包含低劑量斷層掃描等篩檢,屆時將對放射師及診斷科醫師造成極大工作負擔,且病人重複進行不同部位的斷層掃描篩檢,有過度暴露輻射的風險;透過人工智慧的協助,可以大量縮短影像判別時間,由15分鐘縮短爲2分鐘,亦可減少拍攝次數,大幅降低病人的輻射接觸量。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多類型的免接觸醫療模式,也延伸至病人常見的輸液(點滴)治療。北醫附設醫院導入英華達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輸液給藥系統,進行臨牀場域驗證,併合作開發優化介接流程,透過電腦綁定,確認病人、執行護理師及注射部位,精準控制輸液速度以及遠端調控、監測外,更可將醫囑資訊、藥品資訊、病患資訊、藥典庫資訊進行同步比對,大幅提升輸液安全。

北醫附醫護理部主任郭淑柳說明,傳統輸液治療需要護理師以人工完成藥品比對、輸液量調整等,以照護重症病人爲例,若是常規護理,護理師每天要進出病室15到20次,若因應病情變化等其他狀況,需額外進入病室調整輸液幫浦約2到26次;導入智慧輸液給藥系統之後,護理師完成輸液設定,系統能自行精準控制輸液量,且可以對輸液過程進行遠端監測、輸液滴數調整與異常警訊排除,護理師在護理站可同步監測多位病人的輸液狀況,提高輸液安全,亦可降低護理人員與隔離病人接觸的風險,節省穿脫隔離衣的時間與防護衣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