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沒共識 彭啓明:減塑、限塑立場不變

環境部長彭啓明2日指出,環境部減塑、限塑的立場不因此改變,明年上半年將與各界討論、建立新的減塑里程碑,對抗傳統塑膠污染。(蔡佩珈攝)

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第5輪談判昨日結束,但因歐盟、產油國意見分歧,公約無法定案。環境部長彭啓明2日指出,環境部減塑、限塑的立場不因此改變,明年上半年將與各界討論、建立新的減塑里程碑,對抗傳統塑膠污染。

全球塑膠公約草案共32條,參與談判的臺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表示,本次談判爭議主要圍繞在歐盟及產油國,其中關於塑膠產品及產品添加化學品納入淘汰清單及期程、原生塑膠聚合物訂減產目標、訂定全球基金機制,有非常多爭論,不過草案已將各界意見納入,預期下次談判將逐條討論、確定。

彭啓明則提到,本次談判220名化石燃料遊說者註冊參與,其次爲歐盟約191名,導致難以形成共識,但目前已進入深水區,各國談判代表在條約文本結構跟要素取得更大共識,某些關鍵領域存在分歧,需要更多時間協商解決,全球面臨塑膠使用轉型挑戰,也仍有一段路要走,不過環境部願意履行國際塑膠承諾。

他強調,環境部減塑、限塑立場不因此推遲,將在現有部份成功基礎下,在明年上半年與各界研議新的減塑方法及措施,並做好社會溝通,以源頭減量、循環經濟的綠色成長新模式,對抗傳統塑膠污染,臺灣也願意與國際合作,一起促成新的塑膠公約。

彭啓明提到,不少環團、地方小社區願意嘗試零廢棄、不用塑膠袋,未來也希望把這些團體找出來推動減塑。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表示,草案內容對應到我國已推動塑膠資源循環政策,未來除了檢討2018年提出的減塑目標,也會依公約談判情形,協商各部會推動,並透過塑膠聯盟與產業合作制定因應方案,協助塑膠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