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14髒亂海岸大複查! 桃園觀音海廢量不減反增

據調查結果顯示,海廢類型多爲塑膠瓶等一次性廢棄物和漁業廢棄物。(荒野保護協會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荒野保護協會與綠色和平2018年調查全臺海岸廢棄物,1210公里長海岸線分121個調查點,盤點全臺海廢量與熱點,列出14個髒亂海岸,桃園市觀音與蘆竹皆上榜。時隔3年複查,發現大部分測點袋數減少,但有4處不減反增,桃園觀音又入列。桃市府海岸管理工程處表示,在海岸巡護志工隊、環保艦隊與環保潛水隊等近千名志工、僱工與民間團體努力下,垃圾量與密度皆大幅降低,海岸變乾淨,生態也回來了。

荒野保護協會與綠色和平2018年調查全臺海岸廢棄物,時隔3年展開復查,桃園市觀音區兩度上榜。(荒野保護協會提供/蔡明亙桃園傳真)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徐筱珺指出,有鑑於疫情趨緩國內旅遊增加,淨灘活動也回到以往頻繁,去年針對首次快篩的14個髒亂海岸段,檢視3年間的廢棄物數量與類型變化,採一季一次進行調查,單位則以1袋90公升垃圾袋計算,總量調查結果顯示最髒的前五個測點依序爲新北瑞芳、雲林麥寮、桃園觀音、苗栗通霄與屏東滿州。

徐筱珺表示,將去年4次調查袋數進行總量平均,再比對3年前的14個熱點數據,結果顯示大部分測點的平均袋數降低,但仍有部分地區廢棄物量不減反增,分別爲雲林麥寮、桃園觀音、苗栗通霄、屏東滿州,其中觀音從平均58袋增加至61袋。

徐筱珺呼籲,目前政府推行「向海致敬」政策,各海岸線都有相關單位管理中,盼藉此調查,讓大衆重視海廢問題,並檢視維護海岸潔淨成效。

桃市府海管處說明,海岸垃圾來源多因颱風豪雨後將陸域廢棄物沿溪流衝至出海口,再因潮汐作用將近海垃圾散佈至海岸,還有船舶海拋廢棄物、民衆旅遊棄置垃圾與來自他國的海漂垃圾等。歷年調查顯示北桃園的海漂垃圾較南桃園多,桃園屬東北季風盛行地區,觀音與新屋在地形上又屬於迎風面,因此較易累積海漂垃圾。

海管處表示,海灘廢棄物隨潮汐漂上岸,數量之多超乎想像,非人爲能控制,市府已成立海岸巡護志工隊、環保艦隊與環保潛水隊等近1000名志工,及委外僱工和民間團體淨灘,去年總計清出約308.3公噸海廢,其中觀音以北共清出232.42公噸,佔年度清理量75.4%。

海管處指出,據大潭發電廠進水口汲入垃圾量統計,已從2019年的190公噸驟降至2021年的59公噸,大幅減少7成,桃園海灘垃圾密度經委託專業機構調查,也從2019年的6公斤/100平方公尺降至2022年的3公斤/100平方公尺,大幅減少5成,海岸變乾淨,生態也回來了。

海管處提到,海廢問題受國人關注,海廢種類繁雜,無論是哪類海廢都會對環境造成衝擊,如不能有效回收利用,充其量也只是把垃圾移動位置而已,對周遭環境仍是負擔。因此將收集回來的海廢透過再利用技術製成再生產品,就能賦予新生命讓「海廢變黃金」,連結產業推動循環經濟,創造藍色商機,並協助取得海廢產品標章認證,形成有產值的商業模式,達成「海廢不廢」目標。